圖谶的意思、圖谶的詳細解釋
圖谶的解釋
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于帝王受命徵驗一類的書,多為隱語、預言。始于 秦 ,盛于 東漢 。《漢書·王莽傳上》:“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宛 人 李通 等以圖讖説 光武 雲:‘ 劉 氏復起, 李 氏為輔。’” 李賢 注:“圖,河圖也;讖,符命之徵驗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光武苻堅》:“ 苻堅 禁圖讖之學,尚書郎 王佩 讀讖, 堅 殺之,學讖者遂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古來帝王姓氏上應圖讖,如 漢 號卯金, 晉 稱典午,以及 劉秀 、 李淵 之先兆,大抵皆事後附會之説。”參見“ 讖緯 ”。
詞語分解
- 圖的解釋 圖 (圖) ú 用繪畫表現出來的形象:圖畫。圖案。圖譜。圖鑒。 指地圖:《亞洲略圖》。圖窮匕見。 畫:畫影圖形。 計謀,計劃:宏圖(亦作“弘圖”、“鴻圖”)。良圖。 謀取,希望得到:圖謀。圖利。企圖。
- 谶的解釋 谶 (讖) è 迷信的人指将要應驗的預言、預兆:谶書。谶記(預言将來的文字圖像等)。谶語。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圖谶,是中國古代一種将預言與圖像、符號相結合的谶緯學說,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和政治預言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及學術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核心定義
“圖谶”指以圖畫、符號或神秘文字形式呈現的預言,常假托天命或神靈啟示,用以預示國家興衰、朝代更替、人事吉兇等重大事件。其核心在于“圖”與“谶”的結合:
- 圖:指河圖、符命、星象等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像或符號。
- 谶:指隱語、謎語式的預言,多含吉兇禍福的暗示。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于帝王受命征驗一類的圖籍谶語。”
二、曆史淵源與政治功能
圖谶興起于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與谶緯之學緊密結合,成為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 王莽篡漢:王莽利用“符命圖谶”制造輿論,宣稱獲“金匮圖”“金策書”等神授符命,為其代漢建立新朝提供依據。
- 光武中興:東漢光武帝劉秀以《赤伏符》中“劉秀發兵捕不道”等谶語為號召起兵,即位後更“宣布圖谶于天下”,使其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參見《後漢書·光武帝紀》)。
- 典籍化:東漢時期形成《河圖》《洛書》等緯書體系,将圖谶系統化、理論化,與儒家經學并稱“經緯”。
三、主要特點
- 神秘性:内容晦澀難懂,多借自然異象(如隕石、日食)、祥瑞(如麒麟、鳳凰)或隱語傳達天意。
- 預言性:核心功能在于預言未來,尤其是王朝命運和聖人出世。
- 附會性:常被後世或政治勢力刻意附會于特定人物或事件,以服務現實政治需求。
- 圖像化:區别于純文字谶語,“圖谶”強調圖文結合,如“河圖洛書”被視為天賜的圖文符瑞。
四、著名例證
- “代漢者當塗高”:東漢流行谶語,被袁術、曹魏等不同勢力解釋以證明自身應運而興。
- 《推背圖》:相傳為唐李淳風、袁天罡所作,以圖像和谶詩預言後世變遷,是後世圖谶類典籍的代表(雖成書較晚,但承襲圖谶傳統)。
五、衰落與影響
- 因内容荒誕且易被利用制造動亂,自魏晉起屢遭朝廷禁毀(如南朝梁武帝、隋炀帝曾大規模焚禁緯書)。
- 唐代以後官方谶緯之學衰落,但圖谶思想融入民間宗教、方術及文學創作,其影響持續至明清。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基礎定義。
- 《後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王莽利用圖谶。
- 《後漢書·光武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光武帝推崇圖谶。
- 陳槃《谶緯溯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 學術專著探讨谶緯起源與發展。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 釋義與曆史背景。
- 鐘肇鵬《谶緯論略》(遼甯教育出版社) - 系統研究谶緯學說。
網絡擴展解釋
“圖谶”是中國古代一種結合圖像與谶語的預言形式,主要用于宣揚天命、王朝興替等政治預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圖谶本義為“将來能應驗的預言、預兆”,是巫師、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隱語式預言,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如符箓、河圖洛書等)。其内容多涉及帝王受命、吉兇符驗等,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二、起源與演變
- 始于秦,盛于東漢:圖谶最早可追溯至秦代,東漢時期因谶緯神學盛行而達到頂峰。統治者如王莽、劉秀均利用圖谶論證政權合法性,例如劉秀借《赤伏符》稱帝。
- 官方化過程:漢光武帝于公元56年“宣布圖谶于天下”,将其納入官方意識形态;漢章帝進一步通過白虎觀會議編纂《白虎通義》,确立谶緯的經學地位。
三、内容與形式
- 圖文結合:圖谶常以隱晦文字配以神秘圖案(如綠色《河圖》《洛書》),或通過特殊載體(如石碑、符箓)傳播。
- 典型案例:如“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暗指“劉季(劉邦)作天子”,屬事後附會的政治預言。
四、曆史作用與批判
- 政治工具:成為統治者證明“君權神授”的依據,如王莽借谶語篡漢,曹魏代漢亦引圖谶。
- 文化争議:雖含少量天文曆法知識,但主體被斥為迷信。魏晉後隨玄學興起逐漸衰落,宋代歐陽修等學者主張剔除儒家經典中的谶緯内容。
五、相關概念
與“谶緯”關系密切,後者是圖谶與儒家經典解釋(緯書)的結合體,共同構成漢代神學化經學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圖谶的文獻案例或思想流變,可參考《後漢書》《白虎通義》等史料及的谶緯神學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飽餐抱琵琶材能兼備側立拆穿柴荊柴頭帶球跑到處碰壁等身書定案豆脯豆薯匪忱風疽諷怨伏而咶天根援孤質紅口白舌潢漢黃花苜蓿黃台瓜辭嬌惰假卧嗟美吉笄吉了鯨鯤笄女涓涓咔嚓樂此不疲樂道好古罍樽連及草獵跋林野流露論贊旅費木雞養到南陵内憂泥佛逆閹錢丬魚撬棍契會擒讨曲肱而枕睿睠三大政策四照唐銻髫時駝騎無般不識勿慮斜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