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彎腰。《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帝知後勞心曲體,歎曰:‘修德之勞,乃如是乎!’”《魏書·蕭衍傳》:“曲體脅肩,搖脣鼓舌,候當朝之顧指,邀在位之餘論。”
(2).深入體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藩國隨封官》:“此 江陵公 曲體人情處也。”《東周列國志》第五五回:“吾當時曲體親心,不殺此女。” 清 林則徐 《會劄劉蔣二丞傳谕義律饬令空趸等船開行》:“本大臣、本部堂如此曲體實情,實屬仁至義盡。”
“曲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主要解釋:
指身體彎曲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表示細緻地體會或考量他人情感、需求。例如:
在數學中,“曲體”是曲線(一維)和曲面(二維)的高維擴展,分為兩類:
個别資料提到“曲體”在音樂中可能指歌曲體裁(如鄂倫春族贊達仁、貝多芬聲樂套曲),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數學或文史資料,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提示:若需更專業數學定義,建議參考微分幾何教材;文史用例可查閱《後漢書》《東周列國志》等原著。
曲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曲”和“體”兩個字組成。
“曲”字的部首是“曰”,拼音是“qū”,總共12畫;“體”字的部首是“亻”,拼音是“tǐ”,總共7畫。
“曲體”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杜甫的《登高》詩:“白雲弄巧,青日曲輕;
雲無心是君師,托付東方曉行船。”其中的“曲輕”和“曲船”即指曲體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曲體的寫法為「曲體」。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很多變化,曲體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隸書時期,曲體的寫法為「夆」;在篆書時期,曲體的寫法為「曱」。
1.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采用了曲體的寫作方式。
2. 這首詩的曲體非常優美,引人入勝。
1. 曲線:表示彎曲、弧形的線條。
2. 曲棍球:一種運動項目,球員用曲棍擊打球進對方球門。
曲風、曲調
直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