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國子監。《晉書·職官志》:“及 鹹寧 四年, 武帝 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唐 宋 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 元 代設國子學、 蒙古 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稱國子監。參見“ 國子監 ”、“ 國子 ”。
國子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官學機構,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可通過以下要點說明:
1. 起源與設立 始設于西晉晉武帝鹹甯二年(公元276年),最初與太學并立,但學生出身更高,主要招收三品以上官員及國公的子孫。這一設置體現了等級教育制度,貴族子弟與普通士族分屬不同學府。
2. 職能與機構設置 作為封建時代最高學府兼教育管理機構,其官職包括:
3. 曆代演變
4. 教學特點 以儒家經典為核心教學内容,通過祭酒(最高負責人)、博士等職位維系學術傳承。例如西晉時期助教人數達15人,可見教學分工細緻。
國子學從晉代專為貴族設立的教育機構,逐步發展為涵蓋多民族教育的綜合性官學體系,最終演變為明清國子監,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教育史逾1600年。如需完整曆史脈絡,可查閱《晉書·職官志》等文獻來源。
《國子學》是一個由4個字組成的詞語,包含着豐富的意義。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國子學》的第一個字"國"是由國字旁和玉字底組成,拆分部首為"囗"和"玉",總共有8畫。第二個字"子"的拆分部首為"子",總共有3畫。第三個字"學"由子字在右邊,拆分部首為"子",總共有8畫。最後一個字"學"的拆分部首為"心",總共有8畫。
《國子學》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國子學是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地方。國子指天子,學即學問,國子學側重培養和選拔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人才。
《國子學》的繁體字為《國子學》。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國子學》的第一個字"國"在古時寫作"囯",其它字的寫法大緻相似。
1. 在古代中國,國子學是王朝用來選拔人才的重要機構。
2. 學有所成,才能夠進入國子學繼續深造。
與《國子學》相關的組詞包括:國子校、國學、國子監等。
與《國子學》近義詞有:太學、國家學、國學等。
與《國子學》反義詞有:私塾、家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