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颔及胸上的革帶,下垂纓飾。《詩·小雅·采芑》:“簟茀魚服,鉤膺鞗革。” 毛 傳:“鉤膺,樊纓也。” 馬瑞辰 通釋:“《周官·巾車》:‘玉路,鍚樊纓。金路,鉤樊纓。’樊纓為五路所同,而言‘鍚’言‘鉤’各異,則鉤與樊纓不得為一。蓋鍚當面,最上;鉤當頷,次之;樊纓當胷,又次之。”《文選·張衡<東京賦>》:“方釳左纛,鉤膺玉瓖。” 薛綜 注:“鉤膺,當胸也。” 唐 劉禹錫 《傷我馬詞》:“烈火之具舉,鉤膺之疊舞。”
鈎膺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鈎膺由“鈎”與“膺”二字構成,原指周代貴族車馬裝備中的裝飾部件。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2修訂版)記載,“鈎”為青銅制作的帶鈎狀裝飾物,“膺”特指馬匹前胸部位,二者組合構成馬匹胸前的華美配飾。
二、詞源演變 《辭源》(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指出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芑》:“鈎膺鞗革”,東漢鄭玄注:“鈎膺,樊纓也”,唐代孔穎達疏證“樊纓即馬帶飾”。這顯示其詞義從具體馬具逐漸衍生出象征等級的含義。
三、文獻例證 在《周禮·春官·巾車》制度中記載:“王之五路,皆有鈎膺玉環”,佐證其作為禮制載體的功能。《毛詩注疏》(中華書局,2009校勘本)特别強調,周代諸侯所乘“路車”必配鈎膺,其紋樣規格按爵位高低有别。
四、文化内涵 據《中國古代車馬文化》(文物出版社,2018)考證,鈎膺除實用功能外,更是“明貴賤”的禮器。其材質從青銅到金銀的升級,紋樣從夔龍到蟠螭的變化,均對應着使用者身份等級的提升,成為周代輿服制度的重要物質載體。
“鈎膺”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本義(古代馬具)
指古代馬匹胸前的革帶裝飾,下垂有纓絡。該詞源自《詩經·小雅·采芑》:“簟茀魚服,鈎膺鞗革。”,其中“鈎膺”被毛傳注釋為“樊纓”,即馬颔至胸部的華麗革帶,屬于古代車馬儀仗的組成部分,常見于貴族車駕。
引申義(成語比喻)
少數文獻中提到“鈎膺”作為成語,比喻悲痛到極點或深切悔恨。此用法源于古人以手鈎胸的動作表達内心痛苦,但需注意此解釋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建議結合語境判斷:在閱讀古典文獻(如《詩經》)時,通常取馬具本義;若現代文本中強調情感,則可能是比喻義,但需謹慎考證來源。
哀戚拔火罐兒背後表擢漕藏側室叱撥除次春風得意祠寺颠墜發報機放烽芳齡樊圃幹直光地故墓顧影弄姿豪擅鶴長凫短呵凍花名環絙黃麾花燭洞房監典腳戶爵裡刺圹僚寬易睽違連尹龍輔漏費撓抑凝凝劈裡巴拉頻世潑醅切除七歪八扭犬禍權蠍日晝鋭挫望絶色容赦贖師子骢綏徕太昭塔裡木河天津快闆窐寥完牢文樂無繼民閑默校舍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