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颔及胸上的革帶,下垂纓飾。《詩·小雅·采芑》:“簟茀魚服,鉤膺鞗革。” 毛 傳:“鉤膺,樊纓也。” 馬瑞辰 通釋:“《周官·巾車》:‘玉路,鍚樊纓。金路,鉤樊纓。’樊纓為五路所同,而言‘鍚’言‘鉤’各異,則鉤與樊纓不得為一。蓋鍚當面,最上;鉤當頷,次之;樊纓當胷,又次之。”《文選·張衡<東京賦>》:“方釳左纛,鉤膺玉瓖。” 薛綜 注:“鉤膺,當胸也。” 唐 劉禹錫 《傷我馬詞》:“烈火之具舉,鉤膺之疊舞。”
“鈎膺”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本義(古代馬具)
指古代馬匹胸前的革帶裝飾,下垂有纓絡。該詞源自《詩經·小雅·采芑》:“簟茀魚服,鈎膺鞗革。”,其中“鈎膺”被毛傳注釋為“樊纓”,即馬颔至胸部的華麗革帶,屬于古代車馬儀仗的組成部分,常見于貴族車駕。
引申義(成語比喻)
少數文獻中提到“鈎膺”作為成語,比喻悲痛到極點或深切悔恨。此用法源于古人以手鈎胸的動作表達内心痛苦,但需注意此解釋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建議結合語境判斷:在閱讀古典文獻(如《詩經》)時,通常取馬具本義;若現代文本中強調情感,則可能是比喻義,但需謹慎考證來源。
鈎膺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内心悔恨、痛苦的程度之深。
鈎膺的部首是鈎(钅)和膺(月),總共有13個筆畫。
鈎膺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蓼莪》中,出自“蓼莪生貞白,蔽芾食其薇。蔽芾之薇,匪躬之鈎膺。”這首古詩,意為草地上長出美麗的白色莴苣,遮蓋了蔓延的野草。這裡的鈎膺指的是撫胸而歎息、悔恨萦繞心頭的情感。
鈎膺的繁體字為「鈎膺」。
古代鈎膺的寫法與現在相似,隻是在結構上稍微有些差異。
他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一時鈎膺難平。
鈎心鬥角、膺懲、膺品、膺選。
咂臉、自責、悔恨。
無悔、寬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