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張衡 《東京賦》:“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納之於隍。”謂推入城池中。按,《孟子·萬章下》稱 伊尹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 堯 舜 之澤者,若己納之溝中。” 張 賦本此意。後以“納隍”指出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宋書·王僧達傳》:“民有咨瘼之聲,君表納隍之志。” 唐 陸贽 《論淮西管内水損處請同諸道遣宣慰使狀》:“儻宏善救之心,當軫納隍之慮。” 宋 王禹偁 《賀雪表》:“因百姓以為心,思躋壽域;慮一夫之不獲,常若納隍。”
“納隍”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關聯。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納隍”原指将人推入城池中(“隍”指無水的護城壕溝),後引申為對百姓陷入困境的深切憂慮,以及拯救民衆于危難的迫切心情。此詞常用于表達執政者或仁人志士對民生的關切。
來源典故
引申意義
後世将“納隍”用于形容心懷天下的責任感,尤其強調執政者對民生疾苦的體察與救助意願。例如《宋書》中“君表納隍之志”,即指君主表現出解民倒懸的志向。
用法與示例
其他解釋差異
需注意,部分文獻(如)提及“納隍”與水利灌溉相關,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字面聯想産生的歧義有關,主流釋義仍以救民于水火為核心。
總結
“納隍”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的思想,強調對民衆疾苦的同理心與責任感,是古代仁政思想的典型表達。
納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夜裡日出前的時刻,也可以指日出的景象。
納隍這個詞的部首是纟和阝,拆分後可分為三個筆畫。
納隍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據考證,納隍在古代文獻中出現較早,可能與古人觀察日出的習慣有關。
納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納隍」。
在古時候,納隍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規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所變化。
1. 這座城市的納隍美景每天都吸引着衆多遊客。
2.我喜歡早起,在納隍的時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醒來。
納隍作為一個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常用的搭配,例如:
黎明納隍、納隍美景、納隍時刻。
納隍的近義詞包括日出、拂曉、黎明。
納隍的反義詞包括日落、黃昏、夜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