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賒賬。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孤鴻--緻成仿吾的一封信>》:“好在米店可以贳賬,小菜店也還念五六年來的主顧,沒有使我們絕糧。”
“贳賬”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從讀音、結構、釋義及使用場景等方面詳細解釋如下:
讀音與結構
基本釋義
指通過信用或口頭協議,先獲取商品或服務,後續再支付款項的行為,即“賒賬”。例如郭沫若在《孤鴻》中提到米店允許贳賬,以緩解經濟壓力()。
使用場景
近義詞
賒欠、挂賬(需注意語境差異)。
注意事項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特定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若涉及正式財務記錄,建議使用更明确的“賒銷”“應收賬款”等術語。
贳賬是指将賬目轉交給下一個人處理或清算的行為。在商業和財務領域中,贳賬是一種常見的操作,常用于交接、結算或整理賬目。
贳賬的部首是貝(貝殼)和貝(貝葉),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它總共有10畫。
贳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言》這本古代詞典中。它是由“贳”和“賬”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贳”本義是指經商回國,還清欠款;“賬”表示記錄事項的賬本。
在繁體字中,贳賬的寫法為“貰賬”,其結構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贳賬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例如,可以使用“賒”代替“贳”,使用“帳”代替“賬”。
1. 他将貿易所得贳賬給了公司的財務部門。
2. 在他辭職之前,他要先把手上的贳賬處理完畢。
- 贳歸:将財物交還原主。
- 贳馀:退還剩餘款項。
- 贳款:還清欠款。
借賬、轉賬、交接賬目
借債、欠賬、欠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