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拈花一笑 ”。
(2).繡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顔色,善能描龍畫鳳,刺繡拈花。”
“拈花”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結合不同語境分析其含義:
佛教典故(禅宗寓意)
源自《五燈會元》記載的“佛祖拈花,迦葉一笑”公案,指禅宗以心傳心的教義。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唯有迦葉尊者會心微笑,象征對禅理的透徹領悟與師徒間的默契,後衍生出“拈花一笑”成語,表示心意相通、無需言語的境界。
傳統釋義(繡花或摘花)
其字面含義為“用手指輕捏花朵”,引申為刺繡工藝,如《醒世恒言》中描述女子“刺繡拈花”。此外,“拈花惹草”作為常見成語,比喻輕浮地招惹異性(多指男性行為不端),例如:“他常在外拈花惹草,惹人非議”。
方言俚語(成都話用法)
在四川方言中,“拈花”含貶義,形容人刻意與異性搭讪、舉止輕浮,如:“那人看到美女就拈花,太不穩重”。
該詞既有宗教哲學深意,又有日常生活及地域文化中的實用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拈花是指輕輕地用指尖摘下鮮花或者觸摸花朵。這個詞也常用來形容心境甯靜、悠然自得的狀态。
拈(niān): 手 (shǒu) + 寸 (cùn), 6筆畫
花(huā): 艸 (cǎo) + 貝 (bèi), 7筆畫
《拈花公案》是一個禅宗典故,寓意生死與悟道的境界。全文講述了一位禅宗大師因為拈花而深入思考禅宗的真谛。這個典故後來成為了文化上的重要象征。
拈花的繁體字是「拈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拈花的「拈」字有時會用「拈」與「撚」的異體字形相混淆。而「花」的寫法在古代也有輕微差别,如「華」、「芲」等。
1. 他閑暇時喜歡拈花,靜靜地享受大自然的美麗。
2. 老師告訴學生要像拈花一樣輕柔地觸摸樂器。
拈花撚草、拈花惹草、拈花問道、拈花微笑
撫花、摘花、觸花
強折、掐斷、拔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