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脊茅的意思、三脊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脊茅的解釋

江 淮 間産的一種茅草。莖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劉義恭傳》:“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頭 西岸,又勸封禪,上甚悅。” 宋 劉敞 《三脊茅記》:“古之祭祀無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則必三脊茅以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間,蓋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間則皆 楚 越 國也,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職來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脊茅”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生長的一種茅草,莖部呈三棱狀,又名“菁茅”。古代被視為祥瑞之物,主要用于祭祀活動,尤其是封禅大典中作為祭品或神藉(祭祀墊席)。

二、曆史記載與文化意義

  1. 祥瑞象征
    古人認為三脊茅的出現預示國泰民安,如《南史》記載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因石頭城西岸生三脊茅,大臣勸谏皇帝封禅,被視為吉兆。
  2. 祭祀用途
    在封禅儀式中,三脊茅被用于濾酒或鋪墊祭品。《管子》提到天子封禅時需攜帶菁茅,宋代劉敞《三脊茅記》也記載其作為神藉的特殊地位。

三、相關延伸

四、注意區别

部分資料(如)提到“三脊茅”作為成語形容秃頂,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主流權威釋義均指向植物屬性及祭祀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脊茅——定義:

《三脊茅》是一個成語,意指謙虛、謹慎和節儉。它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包括“三”、“脊”和“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拆分這個詞的部首是“艸”和“立”,筆畫分别為“4”、“10”和“9”。

來源:

《三脊茅》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著名文學作品《莊子·内篇·外物》。在這個故事中,莊子描述了一位名叫“子脊”的人,他住在茅屋裡,衣着簡單,生活節儉。他為人謙虛謹慎,從而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和認可。

繁體:

《三脊茅》的繁體字是「三脊茅」,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茅」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艸”,右邊是“申”。這種字形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已經逐漸被現代的字形所取代。

例句:

他過着三脊茅的生活,一點奢華也沒有。

組詞:

三脊茅瓦、三脊茅屋、三脊茅廬。

近義詞:

謙虛、謹慎、節儉。

反義詞:

奢華、浪費、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