祋殳的意思、祋殳的詳細解釋
祋殳的解釋
古代杖屬兵器。祋與殳同類,有棱而無刃。《後漢書·馬融傳》:“祋殳狂擊,頭陷顱碎。” 李賢 注:“祋,亦殳也。”
詞語分解
- 祋的解釋 祋 ì 古代的一種兵器,即殳。 懸挂羊皮的竿子。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置放城門口,用以驚吓不當入城而入城的牛馬:“關門夜開,不下羊皮之祋。”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殳的解釋 殳 ū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無刃。 戟柄。 古八體書之一:殳書(用于兵器上)。 姓。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祋殳”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
讀音與構成
- 讀音為duì shū()。
- 由“祋”和“殳”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殳”是古代兵器名,而“祋”在此處可能為修飾或特定組合用字。
-
結構與含義
- 指代一種古代杖類兵器,形制與“殳”相似,但有棱無刃,主要用于擊打()。
- “殳”本身是先秦時期常見的車戰武器,常以竹木制成,長一丈二尺,頂端有金屬頭,兼具撞擊和防禦功能。
-
曆史背景與用途
- 作為冷兵器時代的裝備,常見于商周至秦漢時期,多用于戰車作戰或儀仗隊列。
- 在文獻中,“祋殳”可能用于描述士兵列陣、守衛場景,如例句:“士兵手持祋殳,肅立城門兩側。”
-
擴展說明
- “殳”字單獨使用時,也作為漢字部首(如“毆”“投”),表與擊打相關的動作。
- 現代漢語中,“祋殳”一詞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殳”的字形演變或考古實物,可參考古代兵器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祋殳
祋殳(dìng sh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祋”和“殳”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祋的部首是示,筆畫數為12;殳的部首是殳,筆畫數為4。
來源
祋殳源自古代的兵器名稱,殳是一種兵器,用來攻擊敵人。祋指的是祭酒時用來倒酒的長柄杯。
繁體
在繁體字中,祋殳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祋殳的外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狀與演變與時代有關,因此難以準确描述。
例句
1. 他手持祋殳,帶領部隊前進。
2. 在儀式上,祭司舉起祋殳,向神明行酒禮。
組詞
祋殳可以組成其他詞語:
1. 祋酒:用祋殳倒酒的動作。
2. 祋祭:用祋殳進行祭祀的儀式。
3. 祋童:負責祭祀時遞送祋殳的仆役。
近義詞
祋殳沒有明顯的近義詞。
反義詞
祋殳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