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祋殳的意思、祋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祋殳的解釋

古代杖屬兵器。祋與殳同類,有棱而無刃。《後漢書·馬融傳》:“祋殳狂擊,頭陷顱碎。” 李賢 注:“祋,亦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祋殳是由“祋”與“殳”組成的複合詞,二者均指古代兵器,屬于疊義複詞結構。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

祋: 原指古代長柄兵器,形制與殳相似。《說文解字》記載:“祋,殳也。”例如《詩經·曹風·候人》有“何戈與祋”之句,漢代鄭玄注疏稱其“狀如杖,長丈二而無刃”。漢代以後,祋逐漸演變為儀仗用具,如《後漢書》記載的“執金吾車駕出,祋殳前驅”,表明其禮儀功能。

殳: 為古代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之一,屬于撞擊類武器。《周禮·夏官·司兵》記載其以竹木制成,長一丈二尺,頂端有八棱金屬頭,無鋒刃,主要用于車戰中的擊打。考古發現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殳,實物長度約3米,印證了文獻記載。

祋殳的複合含義: 兩字連用強化了“儀仗兵器”的語義。例如《漢書·韓延壽傳》中記載“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祋殳前驅”,此處指代儀仗隊所持禮器。唐代顔師古注:“祋殳,皆杖屬也。”現代學者考證認為,祋與殳功能相近,但在禮制場景中組合使用,可能因形制差異區分等級。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祋殳”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讀音與構成

    • 讀音為duì shū()。
    • 由“祋”和“殳”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殳”是古代兵器名,而“祋”在此處可能為修飾或特定組合用字。
  2. 結構與含義

    • 指代一種古代杖類兵器,形制與“殳”相似,但有棱無刃,主要用于擊打()。
    • “殳”本身是先秦時期常見的車戰武器,常以竹木制成,長一丈二尺,頂端有金屬頭,兼具撞擊和防禦功能。
  3. 曆史背景與用途

    • 作為冷兵器時代的裝備,常見于商周至秦漢時期,多用于戰車作戰或儀仗隊列。
    • 在文獻中,“祋殳”可能用于描述士兵列陣、守衛場景,如例句:“士兵手持祋殳,肅立城門兩側。”
  4. 擴展說明

    • “殳”字單獨使用時,也作為漢字部首(如“毆”“投”),表與擊打相關的動作。
    • 現代漢語中,“祋殳”一詞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殳”的字形演變或考古實物,可參考古代兵器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的美頓書辦報半身像豹藏霧抱薪救焚超逾趁體吃糖愁慕槌輪大腦碉卡定決定盤針杜郵幡勝翻譯官豐信伏低做小遘逆國技嗐聲頓腳沆浪皓素皇澤胡侜江波監護人借詞祭玉崛詭絕粒舉乳恐急狂矢樂轶簾肆淩波猛盛迷盹默贊怒冠三挂钤印輕盈棄席确商潤毫神狗乾郎麝香金霜鮮私心妄念宿傳遂皇天亮恬素痛熱偷漏尾水無緖無須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