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
“三脊茅”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生长的一种茅草,茎部呈三棱状,又名“菁茅”。古代被视为祥瑞之物,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尤其是封禅大典中作为祭品或神藉(祭祀垫席)。
部分资料(如)提到“三脊茅”作为成语形容秃顶,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主流权威释义均指向植物属性及祭祀功能。
《三脊茅》是一个成语,意指谦虚、谨慎和节俭。它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包括“三”、“脊”和“茅”。
根据《康熙字典》,拆分这个词的部首是“艸”和“立”,笔画分别为“4”、“10”和“9”。
《三脊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学作品《庄子·内篇·外物》。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描述了一位名叫“子脊”的人,他住在茅屋里,衣着简单,生活节俭。他为人谦虚谨慎,从而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和认可。
《三脊茅》的繁体字是「三脊茅」,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茅」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艸”,右边是“申”。这种字形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被现代的字形所取代。
他过着三脊茅的生活,一点奢华也没有。
三脊茅瓦、三脊茅屋、三脊茅庐。
谦虚、谨慎、节俭。
奢华、浪费、挥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