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矯正。《三國志·蜀志·董厥傳》:“自 瞻 、 厥 、 建 統事, 姜維 常征伐在外,宦人 黃皓 竊弄機柄,鹹共将護,無能匡矯。”《晉書·閻缵傳》:“及至 明帝 ,因母得罪,廢為 平原侯 ,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
“匡矯”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匡”與“矯”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為“糾正、矯正”,特指對錯誤行為或社會風氣的改正。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基本釋義與語源 “匡”本義為盛飯器具,引申為輔助、扶正,《說文解字》釋其“一曰正也”;“矯”原指使曲箭變直的動作,《廣雅》注“矯,直也”。二者結合後,詞義聚焦于“以強力手段修正偏差”,常見于政論與史書,如《後漢書·周舉傳》載“彈糾貪濁,匡矯風俗”。
二、古代文獻用例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制度或道德的修正行為。例如《宋史·職官志》提及監察機構職能時稱“匡矯百官過失”,《資治通鑒》亦用“匡矯國弊”形容改革措施。此類用法凸顯其“自上而下強力幹預”的語義色彩。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匡矯”可泛指對個人或群體行為的規範引導。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釋義為“糾正(重大錯誤)”,例句“匡矯行業亂象”常見于政策文件與評論文章。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于正式文體。
(參考資料:1. 漢典網“匡矯”條目;2. 國學大師網《後漢書》注疏;3.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7版)
“匡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jiǎo,其核心含義為糾正、矯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常帶有對錯誤、偏差進行修正的意味。
字義分解
古籍例證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制度、行為或思想層面的糾正,如“匡矯時弊”“匡矯政令”,具有文言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學術或曆史文獻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或相關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如)獲取完整信息。
拔幟閉蓄蔽鄣不知所以倡亂遲任爨婢翠赮釣星端木蕻良遁世遺榮風風雅雅咈然甘貧割鮮珙璧俇俇桂菀孤窮河滿闳耀化塔火石榴火院家私醬瓿澆淋錦川金牛座酒經疾徐隽拔兩可毛羽蒙瀎迷拐末秋陪敦淺俚清波勤敏軟亸灑脫師匠思儡私益遂官孫友夙日濌伯鐵缧同器偷嫷駝鶴晩西痿厥現成飯向用尠少閑園遐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