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矯正。《三國志·蜀志·董厥傳》:“自 瞻 、 厥 、 建 統事, 姜維 常征伐在外,宦人 黃皓 竊弄機柄,鹹共将護,無能匡矯。”《晉書·閻缵傳》:“及至 明帝 ,因母得罪,廢為 平原侯 ,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
“匡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jiǎo,其核心含義為糾正、矯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常帶有對錯誤、偏差進行修正的意味。
字義分解
古籍例證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制度、行為或思想層面的糾正,如“匡矯時弊”“匡矯政令”,具有文言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學術或曆史文獻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或相關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如)獲取完整信息。
《匡矯》是一個成語,表示糾正錯誤,扶正人心。
《匡矯》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匚和矢,共計12個筆畫。
《匡矯》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文王》:“載孔之曰後稷,載錫之曰周公。匡矯之曰王遏,翟車之曰太宗。”原指匡正聖德,糾正時弊。後來,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匡矯》的繁體為「匡矯」。
在古時候,「匡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兒童讀物《古文觀止》收錄了《論語》中的一句話:“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其中的「曾」字在古時候又被寫作「匡」,表達的意思是助正,矯正。
他在會議上發言,匡矯了大家錯誤的觀點。
匡矯正義、匡正、矯正、矯捷
扶正、正本清源、修正
偏見、錯誤、扭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