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碑志。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公嘗答 孫察 為其伯 之翰 求銘志書,歷叙多年不為人作碑志。”
亦作“ 銘鋕 ”。刻于墓石的文辭。 南朝 宋 顔延之 《還至梁城作》詩:“丘壟填郛郭,銘誌滅無文。” 明 唐順之 《吳氏墓記》:“若其世系履歷子孫之詳,則銘鋕具存。”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降及 南朝 ,復有銘誌,埋之土中。”
“銘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碑文與墓志
指刻在石碑或墓志上的文字,用于記錄逝者生平事迹或紀念功德。此義項源自古代碑志文化,常見于曆史文獻記載(、)。
銘刻志向
引申為将遠大志向銘記于心,表達堅定信念與使命感,如“矢志不渝”。此用法更偏向現代語境中的抽象含義(、)。
在姓名學中,“銘志”寓意銘記志向、意志堅定,常用于寄予對個人品格的期許()。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文獻用例,可參考《清波别志》等典籍。
《銘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銘記、記錄下來的志向。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銘和志。
《銘志》中的“銘”字,部首為金,它是獨立的漢字。
“銘”的筆畫數為11畫,按筆畫的順序依次是橫、豎、橫、橫、豎、撇、捺、豎鈎、橫、橫、豎。
《銘志》中的“志”字,部首為心,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
“志”的筆畫數為7畫,按筆畫的順序依次是豎、撇、橫、橫、豎、撇、捺。
《銘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周南·關雎》中的“銘心刻骨”,表示深刻記憶。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代的“銘志”,指記錄下來的志願或準則。
《銘志》的繁體字為「銘志」,字形中的金部表示銘、心部表示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舉個例子,古代的「銘志」中的「志」字書寫時底部的橫筆畫會更長,形狀更像一個橫折的豎形。
1. 他以人民利益為己任,将“銘志”深深地寫在心間。
2. 這本日記是他對過去初戀的“銘志”,記錄了他的思念和感受。
1. 銘記:深深地記住或記錄下來。
2. 志向:指個人或集體的目标、追求的方向。
遺忘:忘記、丢失記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