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臣的意思、亡臣的詳細解釋
亡臣的解釋
(1).逃亡之臣。《禮記·檀弓下》:“君惠弔亡臣 重耳 ,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戰國策·齊策六》:“ 莒 中及 齊 亡臣相聚,求 閔王 子,欲立之。 法章 乃自言於 莒 。共立 法章 為 襄王 。”
(2).向戰勝國稱臣的亡國之君。《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君王亡臣 句踐 ,使陪臣 種 敢告下執事: 句踐 請為臣,妻為妾。”
詞語分解
- 亡的解釋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補牢。 死:傷亡。死亡。 滅:滅亡。亡國奴。救亡。興亡。 滅殁卒興存 亡 ú 古同“無”,沒有。 滅殁卒興存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 臣的解釋 臣 é 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古人謙稱自己。 古代指男 * 隸:臣仆。臣虜。 君 筆畫數:; 部首: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亡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逃亡之臣
指背叛君主或逃離國家的臣子。例如《禮記·檀弓下》提到“君惠弔亡臣重耳”,這裡的“亡臣”指晉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間的狀态。
典型用例:
-
向戰勝國稱臣的亡國之君
指戰敗後被迫臣服的君主。例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勾踐自稱“君王亡臣”,表示向吳國臣服。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 曆史與文學:多用于描述政治動蕩時期的君臣關系,如元代楊維桢詩句“逃秦遠歸晉,追兵殺亡臣”。
- 諷刺或警示:常借古喻今,批評背叛行為或警示權力鬥争中的立場選擇。
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史記》等經典文獻及詩詞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4、6中的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亡臣》一詞是指國家滅亡後的王朝遺臣,也可以泛指逆國家利益或背叛國家的臣子。接下來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亡臣》是由亡和臣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亡的拆分部首是亠,亡的筆畫數為三;臣的拆分部首是臣字旁,臣的筆畫數為五。
來源:《亡臣》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七年》文中。它描述了昭公的寵臣驕悍傲慢,拒絕順從國君的命令,結果導緻國家滅亡,國君被殺,他也因此而死。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亡臣》一詞的起源。
繁體:繁體字《亡臣》為「亡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亡臣》的寫法并沒有改變,仍為「亡臣」。
例句:奸佞當道、亡臣作亂,國家的命脈岌岌可危。
組詞:藩臣、末臣、忠臣等。
近義詞:背叛者、叛徒、敗類等。
反義詞:忠臣、忠誠、奉獻者等。
綜上所述,《亡臣》這個詞是指國家滅亡後的王朝遺臣或指逆國家利益或背叛國家的臣子。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亠(三筆)和臣(五筆)。源自《左傳·昭公十七年》文中的一個故事。繁體字為「亡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例句為「奸佞當道、亡臣作亂,國家的命脈岌岌可危」。組詞有藩臣、末臣、忠臣等。近義詞有背叛者、叛徒、敗類等。反義詞有忠臣、忠誠、奉獻者等。以上就是關于《亡臣》的詳細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