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臣的意思、亡臣的詳細解釋
亡臣的解釋
(1).逃亡之臣。《禮記·檀弓下》:“君惠弔亡臣 重耳 ,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戰國策·齊策六》:“ 莒 中及 齊 亡臣相聚,求 閔王 子,欲立之。 法章 乃自言於 莒 。共立 法章 為 襄王 。”
(2).向戰勝國稱臣的亡國之君。《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君王亡臣 句踐 ,使陪臣 種 敢告下執事: 句踐 請為臣,妻為妾。”
詞語分解
- 亡的解釋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補牢。 死:傷亡。死亡。 滅:滅亡。亡國奴。救亡。興亡。 滅殁卒興存 亡 ú 古同“無”,沒有。 滅殁卒興存 筆畫數:; 部首:亠; 筆順編號:
- 臣的解釋 臣 é 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古人謙稱自己。 古代指男 * 隸:臣仆。臣虜。 君 筆畫數:; 部首: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亡臣"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亡"和"臣"的本義及結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其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逃亡或流亡在外的臣子。其中:
- "亡":本義為逃亡、流亡。《說文解字》:"亡,逃也。" 引申為失去、滅亡、死亡等義。
- "臣":本義指男性奴隸,後主要指君主時代的官吏或百姓對君主的自稱。《說文解字》:"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二、引申與特定語境含義
- 特指因故出奔他國的臣子:常指因避禍、被放逐或政治鬥争失敗而逃離本國的官員。這類"亡臣"有時會在收留國尋求庇護或謀劃複國。
- 指國家滅亡後幸存的舊臣:當一國滅亡後,其遺留下來的、未在新政權任職或仍心懷故國的臣子,亦可稱"亡臣",帶有忠貞或遺民的色彩。
- "亡國之臣"的略稱:在強調國家滅亡的語境下,"亡臣"可指前朝的、已失去效忠對象的臣子,常與"亡國"連用或隱含此意。
三、古籍書證
-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臧昭伯之從弟會,為讒于臧氏,而逃于季氏。臧氏執旃。平子怒,拘臧氏老... 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偻句... 偻句不餘欺也。臧氏使五人以戈楯伏諸桐汝之闾。會出,逐之,反奔,執諸季氏中門之外。平子怒曰:'何故以兵入吾門?'拘臧氏老... 故臧氏亡臣曰:'偻句不餘欺也。'" 此處"亡臣"指逃亡在外的臧氏家臣(臧會)。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
- 《史記·晉世家》:"重耳謂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雖然,妾待子。'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過衛,衛文公不禮。去,過五鹿,饑而從野人乞食... 至齊,齊桓公厚禮,而以宗女妻之... 重耳愛齊女,毋去心... 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 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舅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行... 楚将子玉請殺之。楚成王曰:'晉公子賢而困于外久,從者皆國器,此天所置,庸可殺乎?且言何以易之!'... 秦穆公乃發兵與重耳歸晉... 是為文公。晉之亡臣聞之,多歸之。" 此處"晉之亡臣"指在晉國内亂期間逃亡在外(包括跟隨重耳流亡和散落他國)的晉國臣子。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 《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尚何歸?'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齒亂齊國,殺闵王,欲與我誅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之誅淖齒,刺而殺之。故曰:'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更二夫。' 今燕人至,王走,亡臣安歸?" 此處"亡臣"指國家(齊國)瀕臨滅亡時的臣子(王孫賈自指),強調忠貞不貳。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戰國策》。
結論:
"亡臣"一詞的核心語義指逃亡或流亡在外的臣子,具體語境中可特指因故出奔他國的臣子、國亡後幸存的舊臣或略指亡國之臣。其含義側重于臣子的流亡狀态或失去效忠對象(故國)的身份,常蘊含政治動蕩、忠誠考驗等曆史背景。以上釋義及書證參考自《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及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的通行古籍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亡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逃亡之臣
指背叛君主或逃離國家的臣子。例如《禮記·檀弓下》提到“君惠弔亡臣重耳”,這裡的“亡臣”指晉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間的狀态。
典型用例:
-
向戰勝國稱臣的亡國之君
指戰敗後被迫臣服的君主。例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勾踐自稱“君王亡臣”,表示向吳國臣服。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 曆史與文學:多用于描述政治動蕩時期的君臣關系,如元代楊維桢詩句“逃秦遠歸晉,追兵殺亡臣”。
- 諷刺或警示:常借古喻今,批評背叛行為或警示權力鬥争中的立場選擇。
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史記》等經典文獻及詩詞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4、6中的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敖言罷黜北毳标準像觱篥剝繭抽絲參加唱反調成功率宸掖赤精大做文章吊幕彫瑑動發犯亂飛鷹走犬分秒閤署罛罶黑沙地獄橫拜盒仗虎步将毋同見力诘鞫街路錦袍仙觊幸峻秀柳幄路出嘴邊懑煩妙華虐行年谷不登泥婆羅盤杅飄薄乾穹傾心拳馬熱得快三眠上鍋上眼繕人申固士人田籍鐵面兔罟推三推四五技鼠響象仙茅小使者協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