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茅鐘的意思、三茅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茅鐘的解釋

杭州 七寶山 甯壽觀 原為 三茅堂 , 宋紹興 中,賜古器玩三種,其二為 唐 鐘,本 唐 澄清觀 舊物,禁中每聽鐘聲以為寝興食息之節。見《鹹淳臨安志》卷十三。 宋 陸遊 《縱筆》詩之四:“坊遠不聞宮漏聲, 三茅 鐘殘窗欲明。” 宋 姜夔 《鹧鸪天·丁巳元日》詞:“ 三茅 鐘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茅鐘是南宋時期臨安府(今浙江杭州)重要的城市報時銅鐘,因懸挂于七寶山三茅觀内而得名。其曆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由道士主持鑄造,具有顯著的時政功能和文化價值。

一、曆史沿革 該鐘最初作為道觀法器使用,後因南宋朝廷需要統一都城報時系統,于淳祐年間(1241-1252年)被納入官方計時體系,與南宋皇城内的更鼓房形成晝夜互補的報時機制。元滅南宋後,三茅鐘仍延續報時功能,直至明代因城市擴建被移置他處。

二、名稱由來 "三茅"源自道教三茅真君信仰,特指西漢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七寶山道觀初建時主祀三茅真君,故得名三茅觀,所鑄銅鐘因此得名。

三、功能與文化意義 作為南宋京城四大計時器之一,三茅鐘每日早晚各鳴108響,依據《百丈清規》"昏鐘鳴,須先緩後急"的儀軌運作。其聲波可覆蓋方圓十餘裡,成為臨安城重要的民生坐标,南宋詩人陸遊有"三茅鐘聲繞枕畔"的詩句佐證其影響力。

四、曆史記載 元末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十詳細記載了鐘體形制:"鐘高九尺六寸,口徑五尺四寸,重六千四百斤"。清初朱彜尊《曝書亭集》卷六十八考證其銘文内容,證實該鐘兼具道教齋醮與民間報時的雙重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三茅鐘”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解釋
指杭州七寶山甯壽觀(原名三茅堂)内的一口古鐘。該鐘為唐代澄清觀舊物,宋代紹興年間被賜予三茅堂,後成為宮廷作息的重要報時工具。

二、象征意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對君主或權威的忠誠與敬重。因古鐘常用于莊嚴場合,其聲響象征秩序與尊崇,故引申為“嚴守禮法、不敢怠慢”的态度。

三、曆史背景

  1. 地理關聯:與杭州七寶山甯壽觀密切相關,該觀曾名“三茅堂”,後改名并獲賜唐代古鐘。
  2. 功能演變:從唐代寺廟鐘到宋代宮廷計時工具,再衍生出文化隱喻,體現了器物功能與文化象征的融合。

注:不同文獻對“三茅鐘”的記載略有差異,建議結合《鹹淳臨安志》等史料進一步考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俱興半兩飽經風霜寶衢苯甲酸點脣定桃咄欪翻唇弄舌販夫走卒坊隅風口浪尖負魂構橑光統管事姑妐汗八裡鴻抱花妖慧業薦師斠改嘉殽節傳精悍短小津徑拘滞伉王露兩手髦兒戲馬柱民獄腦子捧場碰簧鎖樸練麒麟兒請書绮燕騎揚州鶴群像揉擦若耶溪三歸三三節掃地俱盡詩袋施衿時速司輿太階堂簿貼潤同捷銅爵妓徒設文人雅士吳舠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