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 七寶山 甯壽觀 原為 三茅堂 , 宋紹興 中,賜古器玩三種,其二為 唐 鐘,本 唐 澄清觀 舊物,禁中每聽鐘聲以為寝興食息之節。見《鹹淳臨安志》卷十三。 宋 陸遊 《縱筆》詩之四:“坊遠不聞宮漏聲, 三茅 鐘殘窗欲明。” 宋 姜夔 《鹧鸪天·丁巳元日》詞:“ 三茅 鐘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三茅鐘”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解釋
指杭州七寶山甯壽觀(原名三茅堂)内的一口古鐘。該鐘為唐代澄清觀舊物,宋代紹興年間被賜予三茅堂,後成為宮廷作息的重要報時工具。
二、象征意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對君主或權威的忠誠與敬重。因古鐘常用于莊嚴場合,其聲響象征秩序與尊崇,故引申為“嚴守禮法、不敢怠慢”的态度。
三、曆史背景
注:不同文獻對“三茅鐘”的記載略有差異,建議結合《鹹淳臨安志》等史料進一步考證細節。
三茅鐘是一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包含了“三茅”和“鐘”兩個部分。下面将對它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三茅鐘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法器,一共有三個茅鐘組成。茅鐘是古人用來祭祀神靈的樂器,具有祈福祝福的含義。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聲音洪亮、宏亮。
三茅鐘的字形拆分為三個部首:“⺮”、“⺾”和“钅”,分别表示竹子、矢射和金屬。筆畫方面,第一個字“三”有3畫,第二個字“茅”有9畫,第三個字“鐘”有8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茅鐘為“古鐘名。以銚口有茅壁,故曰茅鐘”。古代的茅鐘通常是由竹箭筒制成,裝飾有茅草做的壁擋,所以得名為茅鐘。
繁體字的“三茅鐘”為“三茅鍾”,除了一些筆畫上的差異外,含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三茅鐘的字形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字“三”的形狀可能更加彎曲;字“茅”的右邊可能會寫成“艸”或“艹”的形狀;字“鐘”的右側可能會寫成“重疊的口”形狀。
他的演講使全場聽衆像敲響了三茅鐘一樣,在座的人無人不被他的聲音所震撼。
補茅堂、鐘響冰消、心急如茅、刮目相看
銅鐘鳴、鐘聲嘹亮、震耳欲聾
微聲細語、無聲無息、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