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之戲班或演出的戲。 清 同治 、 光緒 年間出現于 京 滬 等地,多演唱京劇。 清 裕德菱 《梨園佳話·馀論·女伶》:“女劇 滬 上謂之髦兒戲。髦,蓋髻也。昔時婦人拖長髻而作男子冠服,緻足笑人,故有此稱,非時彥之謂也。”一說,原稱“毛兒戲”。因創始班主名 李毛兒 ,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 雅琴 ﹞又預備叫一班髦兒戲來,當日演唱。” 張友鶴 校注:“一種由女演員組成的戲班,據前人考證,髦兒本作毛兒,因創始的班主為 李毛兒 而得名。最初專應堂會唱徽調;後來也在戲院演出,大部唱京戲,小部唱梆子。”一說因演員年幼而技藝皆娴得名。 徐珂 《清稗類鈔·戲劇·貓兒戲》:“教坊演劇,俗稱為貓兒戲,又名髦兒戲。相傳 揚州 有某女子名 貓兒 者,擅此藝,開門授女徒,大率韶年稚齒,嬰伊可憐……謂之髦兒戲者,意謂伶之年齡皆幼,技藝皆嫻,且皆由選拔而得,無一濫竽者也。”
“髦兒戲”一詞有兩種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分别解釋:
指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出現的全女性京劇戲班,主要活躍于北京、上海等地。其特點包括:
形容輕浮、不嚴肅的言行,常用于批評态度不端的行為。例如:
“髦兒戲子”指該戲班的女演員,後衍生為對“不成熟、輕浮之人”的貶稱。
兩類含義分别源于曆史現象和社會比喻,需根據語境區分使用。
《髦兒戲》這個詞是指兒童或年輕人玩耍、打鬧、嬉戲的行為。它常常用于形容年輕人之間的輕松愉快的活動或娛樂。
《髦兒戲》由“髦”和“兒戲”兩個部分組成。
“髦”字的部首是“髟”,由16畫構成。
“兒”字的部首是“兒”,由2畫構成。
“戲”字的部首是“戈”,由4畫構成。
《髦兒戲》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文人用來形容年輕人嬉戲的詞彙。
在繁體漢字中,髦兒戲的寫法為「髦兒戲」。
在古時候,髦兒戲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字演變的過程,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形或結構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們三個小朋友忙着玩髦兒戲,笑聲傳遍了整個花園。
2. 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裡,他們相約去公園玩一場暢快的髦兒戲。
3. 我小時候最喜歡參加街上的髦兒戲,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奔跑玩鬧。
組詞:髦兒、髦兒樂
近義詞:嬉戲、遊戲、玩耍
反義詞:認真、嚴肅、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