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茅钟的意思、三茅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茅钟的解释

杭州 七宝山 宁寿观 原为 三茅堂 , 宋绍兴 中,赐古器玩三种,其二为 唐 钟,本 唐 澄清观 旧物,禁中每听钟声以为寝兴食息之节。见《咸淳临安志》卷十三。 宋 陆游 《纵笔》诗之四:“坊远不闻宫漏声, 三茅 鐘残窗欲明。” 宋 姜夔 《鹧鸪天·丁巳元日》词:“ 三茅 鐘动西窗晓,诗鬢无端又一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茅钟是南宋时期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重要的城市报时铜钟,因悬挂于七宝山三茅观内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由道士主持铸造,具有显著的时政功能和文化价值。

一、历史沿革 该钟最初作为道观法器使用,后因南宋朝廷需要统一都城报时系统,于淳祐年间(1241-1252年)被纳入官方计时体系,与南宋皇城内的更鼓房形成昼夜互补的报时机制。元灭南宋后,三茅钟仍延续报时功能,直至明代因城市扩建被移置他处。

二、名称由来 "三茅"源自道教三茅真君信仰,特指西汉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七宝山道观初建时主祀三茅真君,故得名三茅观,所铸铜钟因此得名。

三、功能与文化意义 作为南宋京城四大计时器之一,三茅钟每日早晚各鸣108响,依据《百丈清规》"昏钟鸣,须先缓后急"的仪轨运作。其声波可覆盖方圆十余里,成为临安城重要的民生坐标,南宋诗人陆游有"三茅钟声绕枕畔"的诗句佐证其影响力。

四、历史记载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详细记载了钟体形制:"钟高九尺六寸,口径五尺四寸,重六千四百斤"。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考证其铭文内容,证实该钟兼具道教斋醮与民间报时的双重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三茅钟”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解释
指杭州七宝山宁寿观(原名三茅堂)内的一口古钟。该钟为唐代澄清观旧物,宋代绍兴年间被赐予三茅堂,后成为宫廷作息的重要报时工具。

二、象征意义
作为成语使用时,比喻对君主或权威的忠诚与敬重。因古钟常用于庄严场合,其声响象征秩序与尊崇,故引申为“严守礼法、不敢怠慢”的态度。

三、历史背景

  1. 地理关联:与杭州七宝山宁寿观密切相关,该观曾名“三茅堂”,后改名并获赐唐代古钟。
  2. 功能演变:从唐代寺庙钟到宋代宫廷计时工具,再衍生出文化隐喻,体现了器物功能与文化象征的融合。

注:不同文献对“三茅钟”的记载略有差异,建议结合《咸淳临安志》等史料进一步考证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白章谤讪邦祀蚌中月悖逆播殖趁食吃语诗床贴措意丢抹二马车水烟袋二虚法性富藏固志箭脚搅海翻江焦苦节调靳薄筋疲力竭拘教军籍康哉之歌款附连屋羚羊挂角轮辋骂毁埋缊冥微木构内冓赔赃痞鬲清时起樯七十三八十四泣涕如雨曲燕儒书三媒六证森衰勝子神运时论十战十胜谁边索求台从泰华探绎同官透快投师仙公先醒小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