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改。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五經旁訓辨體合訂》:“且又譌文奪字,一不斠改,則誤人甚矣。”
“斠改”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動詞,指對文字、文獻進行校正和修訂的行為,強調嚴謹的考訂過程。該詞由“斠”與“改”複合構成:“斠”本義為古代量谷物時刮平鬥斛的器具,引申為衡量、校正;《說文解字注》提及“斠者,平鬥斛之器”;“改”即修改,二者結合突顯了通過精确比對實現修正的學術性。
在文獻學領域,“斠改”常用于描述古籍整理工作。例如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運用此法校勘文字,其過程需遵循“凡校書者,必以善本相斠”的原則。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校改”,指對照不同版本考訂訛誤。
該詞的權威性源于雙重古籍支撐:《周禮·考工記》記載“斠”作為标準量具的禮器屬性,而《漢書·藝文志》則載有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的校雠體系,二者共同構成了“斠改”的曆史文化語境。
“斠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文獻及字源分析如下:
基本含義
“斠改”即“校改”,指對文字、文獻等進行校對和修改。其中“斠”本義為“平鬥斛”(校準量器),引申為“校正、核對”。例如清代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提到“譌文奪字,一不斠改,則誤人甚矣”,強調不校改錯誤文字會誤導他人。
字源解析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籍整理、文獻校勘領域,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研究。例如宋代黃伯思《東觀馀論》中提到的“黵改”(塗改)與之類似,但“斠改”更側重系統性校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如“校雠”“校勘”),可參考古代文字學文獻或專業辭書。
阪隰鮑舍徧舞辨浴播傳布被采用拆白謎翠钏瘁瘖當面鼓對面鑼單居刁怪丁丙阏絕恩不放債耳扒訛心法侶鳳戢蜂鳴器偾張幹眼症給濟歸運邯鄲夢華宗禍辱豭喙薦悼緘題激疾錦柏經度舊對決憲濬塹寬洪大量纍犯廉堂林岑鳥瞰泮坼啓迪請面青囊書青梼曲顧屈轶賞罰分明聖錢首要説骖探測器恬淡無為吐瀉衛生員婑堕險塞宵旰憂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