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斠改的意思、斠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斠改的解釋

校改。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五經旁訓辨體合訂》:“且又譌文奪字,一不斠改,則誤人甚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斠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文獻及字源分析如下:

  1. 基本含義
    “斠改”即“校改”,指對文字、文獻等進行校對和修改。其中“斠”本義為“平鬥斛”(校準量器),引申為“校正、核對”。例如清代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提到“譌文奪字,一不斠改,則誤人甚矣”,強調不校改錯誤文字會誤導他人。

  2. 字源解析

    • “斠”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平鬥斛也”,指古代校準量器的動作,後衍生出“校對”含義,如“斠補”“斠訂”等詞。
    • “改”即修改、更正,二者組合強調通過校對實現修正。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籍整理、文獻校勘領域,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研究。例如宋代黃伯思《東觀馀論》中提到的“黵改”(塗改)與之類似,但“斠改”更側重系統性校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如“校雠”“校勘”),可參考古代文字學文獻或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斠改的意思

斠改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對書籍、文章進行校訂、修改,以便糾正錯誤或提升質量的行為。

部首和筆畫

斠改的部首是斤(jīn),它位于字的左側。

斠字共有9畫。

來源

斠改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中,其中有“斠人之言以啟人之道”的描述,意為校正他人的言談,啟發他人的道德行為。

後來,斠改逐漸演變為修訂書籍、文獻的行為,并成為常用詞彙。

繁體

斠改的繁體字為斸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斠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是由“其”和“丷”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了校訂之義。

例句

老師們經常進行斠改,以确保學生們的作文能夠更加準确和流暢。

組詞

1. 斠正:校正,并糾正錯誤。

2. 斠讀:指校訂閱讀書籍,修整其中的錯誤。

3. 斠記:修訂、修改記錄、筆記。

近義詞

1. 修訂:對書籍、文章進行修改,以達到改進的目的。

2. 校訂:對書籍、文獻、文件等進行校勘、校正,尋找并糾正錯誤。

3. 修改:對文稿、文件進行更改或調整,以適應特定的需求或要求。

反義詞

1. 保留:指不進行任何修改,保持原始的狀态。

2. 保持:指保持某物原有的狀況或狀态,不做任何改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