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設。 南朝 齊 王儉 《答王浚問》:“禮有倫序,義無徒設。” 南朝 梁武帝 《求谠言诏》:“肺石空陳,懸鐘徒設。”
“徒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虛設”,即形式上存在但缺乏實際作用或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用法分析: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體現其曆史淵源:
“徒設”強調事物缺乏實質,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代。其古籍引用及詩詞用例凸顯了中文對形式與實質關系的深刻反思。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南朝文獻(來源參考:、、)。
《徒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隻是在口頭上或書面上提出某種設想或主張,而沒有付諸實際行動或沒有相應的實際支持。
《徒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彳”和“言”,其中“彳”是形聲部首,而“言”是意符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徒設》是由“彳”和“言”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彳”表示行走的意思,而“言”表示說話的意思。因此,《徒設》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隻是口頭上說了而已,沒有實際行動。
繁體字的《徒設》為「徒設」。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徒設》這個詞,其古代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保留了“彳”和“言”這兩個字的形狀。
1. 他隻是口頭上說說,從來不付諸實際行動,真是個徒設之人。
2. 學校裡的議題讨論常常隻停留在徒設階段,很少有實際改變。
組詞中可以使用《徒設》這個詞的有:徒設之辭、徒設言辭。
近義詞包括:白費口舌、嘴不停
反義詞包括:言而不行、非虛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