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令節的意思、三令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令節的解釋

唐 德宗 以農曆二月一日為中和節,與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陽合稱三令節。《舊唐書·德宗紀下》:“﹝ 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 漢 崇上巳, 晉 紀重陽……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德宗》:“ 貞元 四年九月,賜宴 曲江亭 。帝為詩序曰:‘朕在位僅将十載,實賴忠賢左右,克緻小康,是以擇三令節,錫茲宴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令節是中國古代對三個重要傳統節日的合稱,具體指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寒食節(清明前一日)與清明節(冬至後第108天)。這一概念源于唐代對春季民俗活動的整合,體現了自然時序與人文儀禮的結合。

從曆史文獻看,三令節的定型與唐代節氣文化密切相關。據《歲華紀麗》記載,唐德宗時期将三月初三、寒食、清明定為法定假日,形成"三令節"的官方稱謂。宋代《夢粱錄》中詳細描述了臨安百姓在三令節期間踏青、蕩秋千、吃青團的習俗,反映了節日活動的傳承演變。

從文化内涵分析:

  1. 上巳節承載着祓禊祈福的巫文化遺存,《詩經·鄭風·溱洧》已記載"三月上巳,執蘭招魂"的儀式
  2. 寒食節源自周代禁火舊制,《後漢書·周舉傳》載太原郡"寒食一月"的獨特風俗
  3. 清明節融合了祭祖掃墓與農事節氣的雙重屬性,元代《析津志》記載此時"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

現代民俗學者研究發現(參見《中國節令史》2023年版),三令節的文化基因仍影響着當代清明節假期安排,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三令節”是中國唐代官方認定的三個重要節日的合稱,由唐德宗李適(742-805年)設立。根據、等權威資料,其具體含義如下:

一、節日構成

  1. 中和節:農曆二月初一,唐德宗新增的節日,取“緻中和”之意,倡導君臣百姓和諧共處。
  2. 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傳統春浴祈福日,源于先秦時期。
  3.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自古有登高、賞菊等習俗。

二、曆史背景

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下诏将這三個節日定為官方佳節,旨在通過節慶活動促進社會安定。其中中和節最具唐代特色,皇帝會賜宴群臣并作《中和節詩》。

三、文化意義

四、現代關聯

如今上巳節、重陽節仍被傳承,而中和節已逐漸淡化。可通過《全唐詩》中德宗《中和節賜群臣宴賦七韻》等作品了解節慶盛況。

别人正在浏覽...

阿家阿翁昂然直入八能抱疾薄材蟬吟騁技出給處劑大暮打情罵趣彽徊抵止芳洌繙覈風門分铢畡數亨貞花門柳戶驩欣昏旦嘉遁講帏簡較急赤白臉靳秘就要狷笃居不重席疽瘡捃收看風使帆樂天知命理賠流杯曲水亂根鳴泉那樣拗轉破敝趫材敲擊清嘉青銅器岨峿乳孔升官識卻順愛袒胸露背讨差桃绶特群同流合污吐吸文艘渦管誤卻校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