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令節的意思、三令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令節的解釋

唐 德宗 以農曆二月一日為中和節,與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陽合稱三令節。《舊唐書·德宗紀下》:“﹝ 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 漢 崇上巳, 晉 紀重陽……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德宗》:“ 貞元 四年九月,賜宴 曲江亭 。帝為詩序曰:‘朕在位僅将十載,實賴忠賢左右,克緻小康,是以擇三令節,錫茲宴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令節”是中國唐代官方認定的三個重要節日的合稱,由唐德宗李適(742-805年)設立。根據、等權威資料,其具體含義如下:

一、節日構成

  1. 中和節:農曆二月初一,唐德宗新增的節日,取“緻中和”之意,倡導君臣百姓和諧共處。
  2. 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傳統春浴祈福日,源于先秦時期。
  3.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自古有登高、賞菊等習俗。

二、曆史背景

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下诏将這三個節日定為官方佳節,旨在通過節慶活動促進社會安定。其中中和節最具唐代特色,皇帝會賜宴群臣并作《中和節詩》。

三、文化意義

四、現代關聯

如今上巳節、重陽節仍被傳承,而中和節已逐漸淡化。可通過《全唐詩》中德宗《中和節賜群臣宴賦七韻》等作品了解節慶盛況。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令節

三令節是一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包括“三”、“令”和“節”。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三:由“一”、“丨”組成,共兩筆。

2. 令:由“亻”(人的部首)和“令”(漢字本義)組成,共五筆。

3. 節:由“艹”(草的部首)和“即”組成,共八筆。

來源:

三令節最早見于《後漢書·楊阜傳》。在古代,三位大臣有時會聯名上奏可以推翻皇帝的法令,因此被稱為“三令”。而“節”則表示正式的文件或規定。因此,“三令節”指的是三位大臣合作起草的紙質文件,用來向皇帝上報關于法令的意見。

繁體:

繁體字中的“三令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字形也有一定的演變。然而,對于“三令節”這個成語,其字形并沒有太多的變化。

例句:

他的奏折引起了朝廷的關注,三令節上奏的内容能否被采納将是他的關鍵。

組詞:

1. 三五成群

2. 令人愉快

3. 節儉

近義詞:

1. 出使

2. 布告

3. 奏章

反義詞:

1. 政令法規

2. 破例

3. 反對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