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德宗 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旧唐书·德宗纪下》:“﹝ 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 汉 崇上巳, 晋 纪重阳……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德宗》:“ 贞元 四年九月,赐宴 曲江亭 。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
“三令节”是中国唐代官方认定的三个重要节日的合称,由唐德宗李适(742-805年)设立。根据、等权威资料,其具体含义如下:
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下诏将这三个节日定为官方佳节,旨在通过节庆活动促进社会安定。其中中和节最具唐代特色,皇帝会赐宴群臣并作《中和节诗》。
如今上巳节、重阳节仍被传承,而中和节已逐渐淡化。可通过《全唐诗》中德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等作品了解节庆盛况。
三令节是一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包括“三”、“令”和“节”。
拆分部首和笔画:
1. 三:由“一”、“丨”组成,共两笔。
2. 令:由“亻”(人的部首)和“令”(汉字本义)组成,共五笔。
3. 节:由“艹”(草的部首)和“即”组成,共八笔。
来源:
三令节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阜传》。在古代,三位大臣有时会联名上奏可以推翻皇帝的法令,因此被称为“三令”。而“节”则表示正式的文件或规定。因此,“三令节”指的是三位大臣合作起草的纸质文件,用来向皇帝上报关于法令的意见。
繁体:
繁体字中的“三令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也有一定的演变。然而,对于“三令节”这个成语,其字形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例句:
他的奏折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三令节上奏的内容能否被采纳将是他的关键。
组词:
1. 三五成群
2. 令人愉快
3. 节俭
近义词:
1. 出使
2. 布告
3. 奏章
反义词:
1. 政令法规
2. 破例
3. 反对书
百子图伯气播殖布代赤苏楚剧纯臣徂辉大姆子得样儿低温东家断戟杜绝人事恶谑飞来剪干戈征战刚毅关门节鼓盘悍趫黄癣涣若冰消讙呀浇书介物进举戟张举显开白开锣亢暴酷薄擽合流慆龙潭虎穴马回子曼哈顿马糖闹烘烘奴僇膨化迫陿青门道求人不如求己铨掌榷马攘讨让逸竞劳善驭神粹手语随大溜台宿天得吞声问礼文思贤牧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