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芳冽 ”。芳香而清醇。 宋 王沂孫 《解連環·橄榄》詞:“把孤花細嚼,時嚥芳冽。斷味惜、回澀餘甘,似重省家山,舊遊風月。” 明 歸有光 《野鶴軒記》:“軒在山之麓,旁有泉,芳洌可飲。”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俄而 秋鴻 捧仙泉一甌來,與諸人分飲,水清甘芳洌異常。” 茅盾 《追求》三:“他揭開瓶蓋試嗅一下,依然是異常芳冽。”
“芳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芳香而清醇的特性,常用于描述液體(如泉水、酒)或自然景物的氣味與口感。該詞由“芳”(花草香氣)和“洌”(清澈、純淨)組合而成,強調香氣與清冽感的并存。
詞義演變
在古漢語中,“芳洌”亦寫作“芳冽”,如宋代王沂孫《解連環·橄榄》中用“芳冽”形容橄榄的甘香清澀;明代歸有光《野鶴軒記》則以“芳洌”描述山泉的甘甜清澈。
典型用法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詩意化表達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中引用的古籍原文。
詞語解釋:
《芳洌》(fāng ài)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香氣濃郁、芳香宜人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芳洌》的首部是“艹”, 指事字旁,象征植物;尾部是“犬”,部首犬字旁,象征動物。
《芳洌》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芳洌》是由植物部首“艹”和動物部首“犬”組成,形象地表達了植物散發出的香氣。
繁體:
《芳洌》的繁體字為「芳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會将「芳洌」寫為「芳或」或「芳乂」。
例句:
1. 這朵花散發出的芳洌香氣令人陶醉。
2. 雨後的大地上彌漫着一股清新的芳洌味道。
組詞:
1. 芬芳:香氣濃郁,芳香宜人。
2. 芬菲:形容花草的香氣。
近義詞:
1. 芬芳
2. 香氣撲鼻
3. 芬菲
反義詞:
1. 臭氣熏天
2. 惡臭
3. 難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