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sociate with an evil person;wallow in the mire with sb.] 同于俗流,合于污亂。引伸比喻同化于邪6*惡或與惡人共同作惡
痛心于政治清明之無望,不忍為同流合污之苟安。——蔡元培《為羅文幹遭非法逮捕辭職》
(1).謂隨俗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宋 朱熹 《答胡季隨書》:“細看來書,似已無可得説……如此則更説甚講學,不如同流合污,著衣喫飯,無所用心之省事也。”亦作“ 同流合污 ”。 明 高攀龍 《今日第一要務疏》:“夫天下固有沽名釣譽之小人,而必無同流合污之君子。”
(2).指隨同壞人,為非作歹。 ********* 《患難馀生記》第二章:“這也隻是他在房間裡私人談話中的态度,出去之後,他還不是同流合污了,加入反6*民6*主者的行列中一同搖旗呐喊?” 巴金 《雪》第十章:“至少我不能助 桀 為惡,我不能同流合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同流合污漢語 快速查詢。
“同流合污”是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liú hé wū,屬于貶義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
源自《孟子·盡心下》,孟子批判僞善者:“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表面忠信廉潔,實則破壞道德。
語法結構
例句
近義詞 | 反義詞 |
---|---|
狼狽為奸、隨波逐流 | 潔身自好、泾渭分明 |
該成語強調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孟子用“德之賊”形容僞善者,警示人們避免被惡習同化。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同流合污》一詞常用于形容某個人或團體淪陷于不正義的行為或道德敗壞的情況中,與其同流合污。這意味着他們縱容或參與不正當的活動,并喪失了原有的純潔和正直。
拆分部首和筆畫:《同流合污》由左右結構的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同(tóng)」、「流(liú)」、「合(hé)」、「污(wū)」,其中「同」和「合」為單一部首;「流」和「污」由兩筆構成。
來源:《同流合污》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原文為:“伍子胥曰:‘昔江乙負刍薪以舂糧者同心’”。後來演化為今天常用的成語。
繁體字:《同流合污》的繁體字寫法為「同流合污」,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同流合污》這一成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所以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他的原則喪失了,同流合污的傾向逐漸顯現。
組詞:同流合污的反面是「清流」,有時也可以用到「污流接觸」來表示類似的意思。
近義詞:與同流合污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同流共濁」和「同流合混」,它們都用于形容與不正當的行為或群體融為一體。
反義詞:與同流合污相反的成語可以是「超然物外」,意指不與腐敗或不正義的事物有任何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