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喪的人。《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其行來渡海詣中國,恆使一人,不梳頭,不去蟣蝨,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婦人,如喪人,名之為持衰。”
失位流亡的人。《禮記·檀弓下》:“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喪人不佞,失守 魯國 之社稷,執事以羞。”
“喪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析: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公羊傳》《三國志》等古籍,或參考權威詞典(如、2)。
喪人一詞是指令人痛惜、傷感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右邊是“亡”(失去),表示失去了一個人,引發了痛痛惜之感。
喪人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亻和亡。亻是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意思;亡是“未”字的古體,表示失去、逝去之意。
喪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于《左傳》。在古代有些場合,比如喪葬儀式,人們會表達對失去的人的傷感和哀悼之情。喪人一詞就用來表達這種情感。
喪人的繁體字是喪人,相比簡體字少了一筆,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喪人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代作法是“亡人”,表示失去了一個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寫法逐漸演變成今天我們常見的“喪人”。
以下是喪人的一些例句:
1. 這個消息真是喪人的,我們都為他的離世感到十分惋惜。
2. 整個城市為這場災難而感到喪人。
3. 這個事情的發生令人喪人,讓人對人性失去了信心。
與喪人相關的組詞有喪失、喪事、喪家、喪服等。喪失指因某種原因失去某種東西;喪事是指喪親之事;喪家是指發生喪事的家庭;喪服則是用來表達哀悼之情而穿戴的服裝。
近義詞包括傷感、悲痛、哀悼等,它們都可以用來表達喪人的情緒。
喪人的反義詞可以是歡樂、喜悅,因為喪人通常是指令人痛惜的情緒,與快樂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