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ll;unburden;unbosom]∶說出實情或真心話
吐露真情
(2) [reveal]∶顯露
竈房裡吐露出一線燈光
(1).謂說出實情或真心話。 唐 白居易 《蘇州刺史謝上表》:“塵瀆皇鑒,吐露赤誠。”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蓋急于吐露,而忘其裁制也。”《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 焦氏 、 焦榕 初時抵賴,動起刑法,方纔吐露真情。”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為什麼一句不肯吐露呢?”
(2).顯露。《朱子語類》卷七一:“尋常吐露見於萬物者,盡是天地心。” 魯迅 《書信集·緻青木正兒》:“ 中國 的文學藝術界實有不勝寂寞之感,創作的新芽似略見吐露,但能否成長,殊不可知。”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四章:“隻有偶爾閃亮的手電光和炊事員做飯的竈房裡吐露出的燈光,才劃破了這漆黑的夜。”
“吐露”是一個漢語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說出實情或真心話
指主動将内心的想法、秘密或情感表達出來,強調坦率與真誠。例如:
自然顯露
指情感、态度或狀态無意中表現出來,或具體事物(如光線、聲音等)的顯現。例如: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吐露”既強調主觀的坦誠,也包含客觀的流露,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
吐露(tǔ lù)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拼音為tǔ lù。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口”(kǒu),表示與口相關的意思;右邊的部首是“錄”(lù),表示與記載、記錄相關的意思。
吐露這個詞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文字,來源于古人用文字來表達感情、思想和意願等。在古代繁體字中,“吐”字的上部會寫成“亻”部首。
繁體書寫中,“吐露”的“吐”字的左半部分寫作“蔔”,右邊部分寫成“土”,而“露”字則保持不變。
古時候,“吐露”的寫法也有些區别,有時候将“吐”字寫作“透”或者“突”,但這些寫法已經逐漸不再通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吐露”的例句:
1. 在寫作中,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吐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吐露心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溝通和理解。
除了“吐露”以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
組詞:吐露心聲、吐露情感、吐露秘密
近義詞:傾訴、吐露真情、表露
反義詞:隱瞞、掩飾、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