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dle;cause for gossip]∶話柄
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國語·楚語下》
(1).口中食物。《易·頤》:“自求口實。” 孔穎達 疏:“求其口中之實也。” 高亨 注:“須自求口中之食物。”引申為食品。亦指飲食。《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明勑下以遠方口實所以薦宗廟,自如舊制。” 李賢 注引《漢官儀》:“口實,膳羞之事也。”《魏書·夏侯道遷傳》:“好言宴,務口實,京師珍羞,罔不畢有。”
(2).指俸祿。《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 杜預 注:“臣不徒求祿,皆為社稷。”
(3).古代俸祿皆以米計,故又借指為糧食。《資治通鑒·晉惠帝元康九年》:“且 關中 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 胡三省 注:“口實,謂糧食也。”
(4).古代死者入殓時口中所含之物。《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 何休 注:“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 漢 劉向 《說苑·修文》:“口實曰唅……天子唅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穀實。”
(5).謂經常議論、誦讀的内容。《書·仲虺之诰》:“ 成湯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 孔 傳:“恐來世論道我放天子常不去口。”《南齊書·文惠太子傳》:“ 太祖 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諷誦,以為口實。”
(6).引申為定論。 宋 蘇洵 《仲兄字文甫說》:“昔者君子之處於世……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則天下以為口實。” 清 李楷 《<嵞山集>序》:“乃世所援以為口實者: 元 輕 白 俗, 郊 寒 島 瘦。予竊以為不然。”
(7).指話柄;談笑的資料。 唐 劉知幾 《史通·因習》:“遂盜 葛龔 所作而進之。既具録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時人謂之曰:‘作奏雖工,宜去 葛龔 。’及 邯鄲 氏撰《笑林》,載之以為口實。” 宋 孔平仲 《續世說·排調》:“舉朝嗤笑,以為口實。”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九章:“前年躲警報在 桤木溝 同 陳登雲 開過玩笑的那回事,不就是拿她--這個滿身苕氣的女人做過口實嗎?”
(8).借口。《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翦為仇讎?” 杜預 注:“口實,但有其言而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書》:“今吾師以一身之謗,易大局之安,固其宜耳,然使後之任事者,得借重望以為口實,是國家之患,方自今日始矣。” 魯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謂‘通虜’, 清 初又有所謂‘通海’,向來就用了這類的口實,害過許多人們的。”
“口實”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語詞,現代常用作“把柄”或“借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話柄;借口”,這一釋義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的典故,指可供他人指責或利用的言行依據。
從漢語發展史看,“口實”最初指代食物,《辭源》引《周易·頤卦》“自求口實”佐證其本義為“口中之物”,後經語義演變成為現代漢語中“借口”的代稱。在現代用法中,該詞常見于“授人口實”“淪為口實”等短語,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句“這種做法容易給人留下口實”,均指因言行不當引發的負面評價依據。
該詞的語義特征包含被動性(被他人用作指責依據)與負面性(多指不利的話柄),其使用場景多涉及輿論批評或争議事件,例如《人民日報》在評論國際關系時曾用“不應成為幹涉他國内政的口實”,體現了該詞在正式語境中的權威應用。
“口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有所擴展,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借口、話柄,即被人抓住的把柄或攻擊理由。
俸祿或糧食
口中食物
指古代喪禮中的“含玉”,即入殓時放入死者口中的物品。
現代語境下,“口實”幾乎專指借口或把柄,如“予人口實”“落人口實”等。古代含義多與生存基礎(食物、俸祿)相關,需結合文獻具體分析。
百花争豔被命彪口碧潋比馴孱拙辰序陳遺飯感出廠價格膽硬大閑電動剃須刀蠹蝕杜十姨恩慰分局工牌鞲緤冠挂龜筮果藕駭唬荷戴揘畢火筷子翦草除根薦告傑士解疑錦纏極緒開基立業考選诳誤枯爛獵跋零藉淩跞冒涉模拟方法怒馬培堆全開曲事潤改勺飲恃憑説山司啬搜腸頭梢亡口頑皮賊骨圍裹午朝烏行無隅香脂效矉逍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