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錢和糧谷。《商君書·去強》:“國好生金于竟(境)内,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國好生粟于竟(境)内,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上:“悵念 襄 楚 二城,版築之用,金粟與城齊矣。”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金粟之藏,按簿則有其名,關市之榷,摭實盡無其物。”
(2).“ 金粟如來 ”的省稱。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 金粟 來儀, 文殊 戾止。” 前蜀 貫休 《和韋相公見示閑卧》:“堂懸 金粟 像,門枕禦溝泉。” 宋 張元幹 《西江月·和蘇庭藻》詞:“且作大真遊戲,未甘 金粟 龍鐘。”
(3).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黃如金,花小如粟,故稱。 宋 範成大 《中秋後兩日自上沙回聞千岩觀下岩桂盛開複檥石湖留賞一日賦兩絕》之一:“金粟枝頭一夜開,故應全得小詩催。” 明 徐霖 《繡襦記·聞信增悲》:“看繁英金粟亂開,美人玉纖輕折采。” 清 捧花生 《畫舫馀談》卷一:“不多金粟散天香,應共荷花鬥靚妝。”
(4).黃色花蕊。 宋 梅堯臣 《梅花》詩:“墜萼誰将呵在鬢,蕊殘金粟上眉蟲。”
(5).比喻燈花、燭花。 唐 韓愈 《詠燈花同侯十一》:“黃裡排金粟,釵頭綴玉蟲。” 明 劉基 《正月十五夜燈花大開作》詩:“夜寒衾冷漏聲遲,卧看瓊枝綻金粟。” 清 許光治 《閱金經·燭花》曲:“絳蠟銀荷擁,翠盤金粟叢。”
(6).首飾名。 唐 楊炯 《老人星賦》:“晃如金粟,燦若銀燭。” 唐 溫庭筠 《歸國遙》詞:“鈿筐交勝金粟。” 華锺彥 注:“鈿筐、金粟,皆頭飾也。”
(7).山名。在 陝西省 蒲城縣 東北。 唐玄宗 泰陵 在此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 玄宗 嘗謁 橋陵 ,至 金粟山 ,覩崗巒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三·蒲城縣》:“ 金粟山 ,在縣東北三十裡,山有碎石,若金粟然, 唐玄宗 葬此,曰 泰陵 。”
(8).後世泛指帝王陵墓。 明 李東陽 《中元谒陵遇雨》詩之十:“ 鼎湖 龍作雨, 金粟 鳥呼風。”
金粟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象:
因桂花花朵細小如粟米,色澤金黃,故得名“金粟”。此稱源自古代植物形态描述,如清代《廣雅·釋草》載:“桂,木樨,其花黃者名金粟。” 唐宋詩詞中常見此喻,如李清照“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即以“黃金”暗指桂花。
在佛教典籍中,“金粟”特指佛的化身或佛身金光:
後世文學将“金粟”引申為璀璨繁星(如“星河金粟散”)、女子金飾(如“金粟钗頭”),均源于其“細小而珍貴”的核心意象,體現漢語以物喻美的傳統。
參考資料:
“金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濟概念
指錢币與糧食的統稱,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商君書·去強》提到:“國好生金于境内,則金粟兩死”,強調國家經濟需平衡貨币與糧食儲備的關系。
佛教相關
為“金粟如來”的簡稱,代指佛的化身。南朝《頭陀寺碑文》中“金粟來儀”即用此意。
植物别稱
桂花的雅稱,因其花色金黃、花粒細小如粟米。宋代範成大詩句“金粟枝頭一夜開”即描述桂花盛開的景象。
其他引申義
文學與曆史應用
古代文人在詩詞中常以“金粟”比喻燈花(如燭火閃爍似粟粒)、象征財富(如成語“金粟”形容珍貴之物),或借指帝王陵寝的恢弘。需注意不同文獻中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暗鬥明争捭阖剝床及膚跋燭之咨不稽崇班充側蕩揚大上颠冥跌逿奪倫恩接方檢風鈴風檐刻燭氛邪廣益河漕黑沉宦者令鍵墊見獨蛟胎金華牧羊兒揪辮子九暑狙詭快心遂意狂荒枯吻勞慰崚崚裡勢滿招損,謙受益廟象明慮明顯女侍中披帷癖性剖撥汧隴栖鶴凄塞七五三驅彈賞句扇天蔔事急無君子石蓮授記疏薄死終縮闆騰趨體系玩笑遐統心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