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俯首。降服。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四:“于是 泉 人亦弭首附於賊。”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四鎮守 舟山 時,兵民輯睦,忠義嚮應,西人已喪膽思遁,其時若非大帥遙制,可使弭首受約束。”
“弭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停止鬥争,尋求和解
指通過平息紛争、結束對抗來實現和平,常見于描述沖突雙方達成妥協的場景。
俯首降服
在曆史文獻中多表示屈服、歸順,如清代魏源《聖武記》中“泉人亦弭首附于賊”,即描述民衆歸附反叛勢力的行為。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聖武記》《郎潛紀聞》等文獻原文。
弭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停止、息止。形容戰争或争鬥停止,恢複和平。該詞常常用于形容戰争結束,和平來臨。
弭首的拆分部首是廴(引)和首(頭),共有11個筆畫。
弭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繁體字為彌首,其中的彌字表示過去時,意為已經、已。
根據古代字體和書法風格的變遷,弭首在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弭首的基本形态和現代漢字形态相近,隻是筆畫順序或結構細節方面有所變化。
1. 戰争弭首,國家重歸和平。
2. 經過多年的沖突,兩國終于弭首于戰,并籤署了和平條約。
弭止、弭戰、弭亂、協弭
平息、息戰、休戰、和解
激戰、戰火、沖突、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