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官吏免去原任官職,等候補缺。 清 施閏章 《蠖齋詩話·鐵佛寺袈裟》:“又聞有宮繡千佛袈裟,佛頂各一珠,領以玉環。兵後僧貧,質之民家,二十餘年矣。丁未,予裁缺将行,為贖而歸之。” 清 鈕琇 《觚賸·粵藩預定》:“ 顔方伯 敏 裁缺家居,久不得調。”
“裁缺”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用于古代官場制度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發音:cái quē(注音:ㄘㄞˊ ㄑㄩㄝ)
指官吏被免去原任官職,需等待新的職位空缺以補任。這一過程通常因機構調整、職位縮減或官員考核結果引發。
清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如:
“丁未,予裁缺将行,為贖而歸之。”(施閏章《蠖齋詩話》)
“顔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調。”(鈕琇《觚賸》)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研究古代官制或曆史文獻時提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背景,可參考《清史稿》或相關官制研究文獻。
裁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裁和缺。
裁字的部首是衣,總筆劃數為6,發音為cái。它的原義是剪裁,指根據衣物的尺寸和樣式,經過裁剪和縫制來制作衣物。
缺字的部首是缶,總筆劃數為7,發音為quē。它的意義是缺少,指某物或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
裁缺一詞來源于《呂氏春秋·擊缺補欠篇》。意指除去不足或不完整的部分,使之完善。
在繁體字中,裁字和缺字的寫法如下:
裁:裁
缺:缺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裁字的寫法與今天相似,而缺字的寫法則稍有不同。古時的缺字是寫作“缺口”,表示部分缺失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裁缺一詞的例句:
1. 在修改論文時,我們需要對論點進行裁缺,使其更加精煉。
2. 他通過裁缺一些不必要的細節,使故事更加緊湊。
一些與裁缺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裁剪:指根據尺寸和樣式剪裁衣物或布料。
2. 缺陷:指事物中存在的缺點或不足之處。
3. 補缺:指填補不足或缺失的部分。
裁缺的近義詞包括:修整、删減、簡化。
裁缺的反義詞包括:添補、增加、豐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