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缺的意思、裁缺的详细解释
裁缺的解释
谓官吏免去原任官职,等候补缺。 清 施闰章 《蠖斋诗话·铁佛寺袈裟》:“又闻有宫绣千佛袈裟,佛顶各一珠,领以玉环。兵后僧贫,质之民家,二十餘年矣。丁未,予裁缺将行,为赎而归之。” 清 钮琇 《觚賸·粤藩预定》:“ 颜方伯 敏 裁缺家居,久不得调。”
词语分解
- 裁的解释 裁 á 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裁剪。裁缝。裁衣。对裁。 减除,去掉一部分:裁减。裁军。裁员。 决定,判断:裁判。裁夺(考虑决定)。裁决。裁度(?)。裁断。 安排取舍:体裁。别裁。独出心裁。 节制,抑
- 缺的解释 缺 ē 不够: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残破:缺点。缺口。缺陷。 空额(指职位):缺额。补缺。 该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余 笔画数:; 部首: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裁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裁撤(因某种原因被取消或废除的)官职或职位。它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特别是古代官制中,对编制内员额的削减或特定职位的废除。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 裁: 本义指剪裁、削减、去掉一部分。引申为裁减、裁撤、废除。
- 缺: 本义指器物破损、残缺不全。引申为空缺、空额,特指官位、职位的空缺。
- 裁缺: 将“裁”与“缺”组合,字面意思即“裁减(导致)空缺”。在实际应用中,它特指因机构调整、精简、政策变动等原因,主动废除或撤销某个(或某些)已有的官职、职位或员额编制。这个行为本身造成了该职位的“空缺”,但这种空缺并非因人员离职产生,而是职位本身被取消。
二、 用法与语境
- 历史官制语境: 这是“裁缺”最常见的用法。在古代中国,朝廷会根据财政状况、行政效率或政治需要,对官僚机构进行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裁缺”,即裁撤某些被认为冗余或不必要的官职或职位。例如:
- “因国库空虚,朝廷下令裁撤冗员,此次共裁缺数十处。”
- “该衙门经过改革,原有主事职位被裁缺。”
- 机构改革语境: 在现代或近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描述机构改革、精简编制时废除某些岗位或职位的行为。例如:
- “在本次事业单位改革中,部分职能重叠的岗位将被裁缺。”
- “部门合并后,原有两个科室的科长职位均被裁缺。”
- 区别于“出缺”: “裁缺”强调的是职位本身的被废除,是主动的、制度性的行为。而“出缺”通常指某个职位因现任离职(如升迁、退休、死亡、免职等)而暂时空缺,是被动的、人员流动的结果。例如,“王大人升迁后,其知府职位出缺”是指职位空出来了需要补人;“朝廷决定裁撤该知府职位”则是该职位本身被取消了(裁缺)。
三、 总结
“裁缺”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行政色彩的词汇,主要指官方主动废除、撤销既有的官职、职位或员额编制的行为。它反映了机构调整、精简冗员或政策变动的过程,其结果是某个职位不复存在,而非暂时等待人员填补。
来源说明:
由于本次搜索未能获取到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电子版)或历史文献网页链接,以上释义主要依据汉语词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官制常识以及该词在经典文献和现代规范文本中的通用含义进行综合阐述。其核心释义在各类权威汉语辞书中均有明确记载。如需最精准的出处,建议查阅实体版《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大型工具书的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裁缺”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场制度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发音:cái quē(注音:ㄘㄞˊ ㄑㄩㄝ)
指官吏被免去原任官职,需等待新的职位空缺以补任。这一过程通常因机构调整、职位缩减或官员考核结果引发。
2.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 清代官制:清代官员职位常因编制调整(如部门裁撤、合并)而被裁减,官员需暂时离职,称为“裁缺”。例如,施闰章在《蠖斋诗话》中提到自己“裁缺将行”,即因职位调整离职。
- 候补机制:被裁缺的官员需等待其他职位空缺,可能面临长期无职的情况。钮琇《觚賸》记载的“颜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调”即反映了这一现象。
3.词义解析
- “裁”:意为削减、裁撤,指官职被取消或调整。
- “缺”:指职位空缺,需补任。合称“裁缺”即因裁撤而失去职位,需候补。
4.文献例证
清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如:
“丁未,予裁缺将行,为赎而归之。”(施闰章《蠖斋诗话》)
“颜方伯敏裁缺家居,久不得调。”(钮琇《觚賸》)
5.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研究古代官制或历史文献时提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背景,可参考《清史稿》或相关官制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耶宝乘炳灵公笔下超生惭邓禹尺薪冲激穿败而已冯驩折券佛祖关塞榖桑鼓盛闳言崇议花风花朝节鉴定匠笔见微知萌脚婆角钱激凌晋京宽叡鎯头类别棱觚连七令闻嘉誉鹿粝沦失率己绵蒙摩肩铙歌攀依彯狡辟讳仆遫浅隘千生万劫青逵勤企睿好势利场十七史失忘史无前例十翼首席属疏随语生解特派员微灯限列萧光谢雪羲皇喜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