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編席的工具。《淮南子·道應訓》:“ 秦皇帝 得天下,恐不能守,發邊戍,築 長城 ,修關梁,設障塞,具傳車,置邊吏。然 劉氏 奪之,若轉閉錘。” 高誘 注:“閉錘,格也,上之錘,所以編薄席,反覆之易。”
“閉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閉錘(拼音:bì chuí)是古代編席的工具,主要用于編織薄席。該詞由“閉”(半包圍結構)和“錘”(左右結構)組成,字面意義與編織動作相關。
如今“閉錘”已不常見于現代漢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和曆史文獻解讀中。其工具形态和具體使用方法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分析,可參考《淮南子》相關注釋或古代手工業工具研究資料。
《閉錘》是指一種類似于錘子的工具,用于敲擊或打擊物體使其緊閉或關閉。
《閉錘》的部首是“金”,筆畫數為17畫。
《閉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是由“閉”和“錘”兩個字合成而成。
《閉錘》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閉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閉錘》在古時的寫法中可能存在差異,但一般仍然保留了“閉”和“錘”兩個基本的字形。
1. 他用閉錘猛砸地闆,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2. 這把閉錘非常結實,不易損壞。
閉錘:閉錘柄、閉錘頭
敲錘、捶錘
開錘、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