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鼓的意思、散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鼓的解釋

設置為儀而不敲擊之鼓。 宋 範鎮 《東齋記事》卷二:“ 景祐 中, 馮章靖 公言靁鼓、靈鼓、路鼓并當考擊,而散鼓請準 乾德 四年詔廢不用。然不言鼓之制非,是甚可怪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用于傳統戲曲音樂領域,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拆解與基本定義

  1. 散:指松散、自由的節奏形态,區别于規整的闆眼結構,常見于戲曲的引子、尾聲或情緒轉折段落。
  2. 鼓:此處特指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代表戲曲伴奏中鼓闆的控制作用。

    合稱“散鼓”即指節奏自由、無固定闆式的鼓點演奏形式,常見于京劇、昆曲等劇種的開放式段落。

二、音樂場景中的實際運用

在戲曲表演中,散鼓具有以下功能:

三、文化象征與藝術特征

散鼓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留白”美學: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北京卷》,ISBN 978-7-5039-3476-1(中國ISBN中心)
  2. 《京劇打擊樂淺談》,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3.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第178頁

網絡擴展解釋

“散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散鼓(拼音:sàn gǔ)指古代禮儀中設置為儀仗、但實際不敲擊的鼓。這種鼓主要用于陳設或象征性用途,而非實際演奏。

曆史背景

根據宋代範鎮《東齋記事》卷二記載,散鼓在宋代曾被建議廢除。例如,景祐年間馮章靖提出雷鼓、靈鼓、路鼓等需實際敲擊,而散鼓因無實際用途,應依乾德四年(966年)的诏令停用。

字詞解析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宮廷或祭祀場合,作為儀仗的一部分,體現禮制規範,而非音樂功能。類似現代儀式中的裝飾性器物。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捱磨百堕俱舉百無一漏悲怆奔辏觇候朝帽春敷淳良蹙促鞮寄對案坊間封守服日幹礙谷飽果粥化膿鹘落虎視鷹揚椒料濟濟計開金城柳驚醒禁戢金雞消息金窠浸想禁執絶群拔類劇縣琨庭冷嘲梁摧列宿烈義靈彩林樾離卻論草貓竹眉圖民謠嬭子漚沫槿豔濆沸千秋萬載牽制青韶臍香敺攘朔政食祭肅容讨撲透串拖鈎掀天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