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in,pin down]∶拖住使不能自由行動
為敵人重炮轟擊所牽制
(2) [control]∶約束;控制
無所牽制
(1).拘泥。《漢書·元帝紀贊》:“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 孝宣 之業衰焉。”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臨機制變,尤非牽制文義者所能為。” 章炳麟 《訄書·學變》:“上視 楊雄 諸家,牽制儒術,奢闊無施,而三子閎達矣。”
(2).約束;控制。《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長卑。” 唐 韓愈 《薛公墓志銘》:“部刺史得自為治,無所牽制。”《三國演義》第三八回:“ 操 欲令我遠子入朝,是牽制諸侯之法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臣知其牽制官兵前去抵敵,乘虛攻我大營狡謀。”
(3).拖住使不能自由行動。 王闿運 《桂陽陳侍郎行狀》:“因陳事權不一之弊,雖俱賢人,猶懼牽制其後,一以兵餉事任 左文襄 。”《舊唐書·高適傳》:“ 適 練兵於 蜀 ,臨 吐蕃 南境以牽制之。” 鄭振铎 《桂公塘》十三:“兩 淮 的兵力是足以牽制北軍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牽制漢語 快速查詢。
“牽制”是一個多維度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指通過施加壓力或限制來控制或阻止某人/物的行動,以限制其發展或擴張。常見于軍事、政治、管理等領域,目的是保護自身利益或維持平衡。
拘泥
指受限于某種規則或觀念,無法靈活應對。
例:《漢書》提到漢元帝因“牽制文義”導緻治國優柔寡斷。
約束與控制
通過權力或策略限制對方自由。
例:三國時期曹操通過要求諸侯送子入朝來牽制諸侯;唐代韓愈描述刺史“無所牽制”的治理狀态。
軍事戰術
以兵力或行動拖住敵人,使其無法自由行動。
例:鄭振铎《桂公塘》中兩淮兵力牽制北軍;象棋中通過棋子限制對手活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或軍事理論著作。
《牽制》是一個動詞詞義,意指利用某種手段限制、約束或控制對方的行動,使其無法自由行動或影響其發展。
牽制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手(扌)+ 犬(犭)+ 十(十),共計10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并在繁體中保留着相同的形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牽制的寫法為「牽制」,即在「牽」字的右側加上「制」字,表示以拴住、牽引的方式來制約對方。
例句:他運用心理戰術來牽制對手,使其無法全力發揮自己的實力。
相關組詞有:牽連、牽絆、牽引、制約。
近義詞包括:束縛、掣肘、約束、限制。
反義詞有:釋放、解放、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