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剛正而有節義。《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孫策 ﹞問 慈 曰:‘聞卿昔為太守劫州章,赴 文舉 ,請詣 玄德 ,皆有烈義,天下智士也。’” 晉 傅玄 《秦女休行》:“一市稱烈義,觀者收淚并慨忼。”
“烈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剛正不阿、堅守道義并具有高尚節操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烈義》是一個詞組,意思是指忠誠和正直的行為,表達對于正義的執着追求和不畏犧牲的精神。它代表着一個人對于信念的堅定,無懼逆境和壓力的勇氣。
根據《康熙字典》,《烈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部首和筆畫。
部首拆分:火部(火字旁)
筆畫拆分:烈(10畫)+ 義(7畫)
《烈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烈女傳》一篇。在這篇文章中,記載了許多為了守護家國、守節不辱的女性的英勇事迹,弘揚了烈女傳統。
《烈義》的繁體字為「烈義」。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烈」的古字形為「烈」加一個「彡」,表示火燃燒的樣子;「義」的古字形為「人」和「心」組合而成,表示人心歸正,即表達人的正直和忠誠。
1. 他為了維護正義,毅然選擇了自己走上了《烈義》的道路。
2. 這個英勇的戰士将永遠被人們記住,他代表着《烈義》的精神。
1. 烈士:指為正義事業或國家和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勇士。
2. 烈性:指性格堅定,意志堅強,不屈不撓的性格特點。
3. 烈火:指非常猛烈、熱烈的火焰。
1. 忠誠:指對主人、朋友或義務等忠實不渝。
2. 崇高:指高尚,道德或價值極高。
3. 勇敢:指不畏困難和危險,有膽量和魄力。
1. 背義:指背棄道義,違背正義。
2. 叛逆:指背叛或違抗權威或規定。
3. 虛假:指不真實,不實在,不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