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撲的意思、讨撲的詳細解釋
讨撲的解釋
讨伐撲滅。《魏書·夏侯道遷傳》:“臣即遣軍主 江悅之 率諸軍主 席靈坦 、 龐樹 等領義勇應時讨撲。” 宋 胡宿 《胡稹可供備庫副使制》:“屬小丑之跳梁,提支兵而讨撲。”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撲的解釋 撲 (撲) ū 輕打,拍:撲粉。撲蠅。撲打。 擊拂的用具:粉撲。 沖:撲滅。撲救。 相搏擊:相撲。撲跌。 跌倒:撲地。 伏:撲在桌上看書。 杖,戒尺,亦為中國周代九刑之一。 筆畫數:; 部首:扌;
專業解析
"讨撲"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動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是征讨、讨伐并擊滅,常用于描述軍事行動。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讨(討):
- 本義:聲讨、譴責。《說文解字·言部》:"讨,治也。從言、寸。" 段玉裁注:"發其紛糾而治之曰讨。" 引申為出兵征伐。
- 古代用例:《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賊",指追究誅殺。
- 撲(撲):
- 本義:擊打。《廣雅·釋诂三》:"撲,擊也。" 引申為撲滅、殲滅。
- 古代用例:《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猶可撲滅?"
二、複合詞"讨撲"釋義
- 核心含義:通過武力征伐以徹底消滅。強調軍事行動的主動性與結果性,即不僅出兵攻擊,更追求殲滅目标。
- 權威詞典解釋: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征讨撲滅。讨,征伐;撲,擊滅。"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讨伐消滅。例:'發兵讨撲叛軍'。"
三、古籍文獻用例
- 《資治通鑒·唐紀》:
"诏發諸道兵讨撲之。"
(釋義:皇帝下诏調集各地軍隊征伐并殲滅叛軍。)
- 《宋史·兵志》:
"盜起淮南,遣将讨撲。"
(釋義:淮南出現盜匪,朝廷派遣将領率兵剿滅。)
四、語義演變與消亡原因
"讨撲"屬文言軍事用語,隨着白話文發展逐漸被"讨伐""剿滅""平定"等詞替代。其消亡原因包括:
- 單音節詞雙音化:如"讨"演變為"讨伐","撲"被"撲滅"替代;
- 語義分工細化:現代漢語用不同詞彙區分"出兵"(征讨)與"殲滅"(剿滅)兩個動作。
參考文獻與權威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工具書,收錄古漢語詞彙釋義權威。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
專注古代漢語詞彙的規範釋義,高校推薦工具書。
- 《資治通鑒》(司馬光,中華書局點校本)
編年體史書典範,保留大量軍事行動原始表述。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分析"讨""撲"字源的核心文獻。
提示:因"讨撲"屬生僻古語,建議研究具體文獻時結合上下文理解。現代寫作中推薦使用"剿滅""平定"等替代詞。
網絡擴展解釋
“讨撲”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ǎo pū,其核心含義為讨伐撲滅,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軍事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基本釋義
- 讨:指征伐、征讨,如《說文解字》中“讨”有“治也”之意,引申為武力鎮壓或追究責任。
- 撲:原意為擊打、沖滅(),如《魏書》中“撲”多指武力鎮壓或迅速消滅。
組合義:通過武力手段讨伐并徹底消滅目标,常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行動或鎮壓叛亂。
使用場景與文獻例證
- 軍事鎮壓
例如《魏書·夏侯道遷傳》記載:“臣即遣軍主江悅之率諸軍主……領義勇應時讨撲。”,指派遣軍隊鎮壓叛亂。
- 平息動亂
宋代胡宿的《胡稹可供備庫副使制》提到:“屬小丑之跳梁,提支兵而讨撲。”,意為平定小規模叛亂。
詞義辨析
- 常見誤解:部分資料(如)将“讨撲”解釋為“通過辯論解決問題”,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讨論”或“辯駁”的誤用。
- 正确定義:綜合《魏書》等史料,“讨撲”應嚴格指向軍事或武力行動,而非辯論手段。
補充說明
- 近義詞:征讨、剿滅、鎮壓
- 反義詞:安撫、和解、招降
如需進一步了解“讨”與“撲”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新華字典》對“撲”的詳細注解(如擊打、沖滅等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語保護貿易寶石輩輩倍常碧瓦朱甍超今冠古撺咬戴帽大僚打掕掙單醪澹月獨苗二遠法郎吉帆闆風績服皂戆拙隔世之感鞲緤候司昏旦火龍船枷棒家成業就見覩降命艱子謹悌撅豎舉樂課演樂儀六容麗雅冥晦木丹獰惡捧讀鉗蓋奇觚親炙日相山背勝覽身教水費水蒸氣思婦停牌挽回霧駁無端顯處鄉進士賢姱賢英小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