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臘八粥。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臘八》:“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皆於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為臘八粥。”
“果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用水果與糯米(或其他谷物)煮制而成的糊狀食品。糯米因其粘性使粥體濃稠,水果則提供鮮甜口感,可依口味添加糖或其他調味料。這種果粥兼具水果的清香和糯米的軟糯,屬于傳統甜粥的一種。
在清代文獻中,“果粥”特指臘八粥。據《帝京歲時紀勝·臘八》記載,北方地區臘月初八有煮果粥的習俗:需提前挑選米、豆等谷物,并用雕刻成花式或人物造型的幹果(如紅棗、蓮子等)裝飾,于深夜熬煮成粥,稱為“臘八粥”。例如:“屋中竈台上擺放着用大米、小米、薏米、麥仁等八種糧食煮的雜果粥”(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臘八粥的具體做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等文獻。
果粥是一種由果實制作而成的粥,通常是将水果煮熟後添加米或其他糧食煮成的。它是一道既有營養又可口的食品。
果粥這個詞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果(木字旁)和粥(米字旁)。果的部首是木,它有4個筆畫;粥的部首是米,它有8個筆畫。
果粥這個詞源于漢語,是根據果實制作而成的熟食命名的。在繁體字中,果粥的寫法為「果粥」。
在古時候,果粥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古代的寫法和現代的寫法基本一緻,都是用「果粥」表示。
1. 今天早飯我吃了一碗熱騰騰的果粥。
2. 她用新鮮水果和糯米做了一鍋香甜的果粥。
組詞:水果、粥狀、果香。
近義詞:果汁、果盤、果脯。
反義詞:肉粥、魚粥、菜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