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頒發來年的曆日與政令,諸侯受而行之。《公羊傳·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 漢 何休 注:“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時,使有司先告朔,謹之至也。”參見“ 告朔 ”。
“朔政”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核心含義與帝王頒布曆法及政令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朔政”指古代帝王每年冬季(季冬)頒發來年的曆法與政令,諸侯需接受并執行。其中:
“朔政”不僅指具體的曆法政令,還象征古代“天命—王權—諸侯”的統治體系,是維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公羊傳》原文及漢代何休注疏,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相關條目(來源:、4、6、7)。
朔政是指政治上的清明、正直和廉潔,不貪污、不受賄的行為。它是對政府官員廉政、公正和勤政的要求。
朔政的部首是木,它由“木”和“㐄”兩個部首構成。其中,“木”是左邊的部分,表示木材,而“㐄”是右邊的部分,表示碩大、強壯。朔政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朔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朔指的是農曆月份的第一個日子,這一天往往由朝廷進行大型祭祀活動和政治宣示,以示政府的正直和權威。因此,朔政逐漸演變為對政府的廉政要求和規範。
朔政的繁體字為:朔政
古時候,朔政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會根據曆史時期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然而,朔政在古代文獻和書籍中的表達往往保持一緻,強調政治清明、廉潔。
1. 忠誠廉潔是一個好公務員應當具備的朔政品質。
2. 隻有擁有朔政的品質,政府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朔政的組詞有:
廉政、正直、清廉、勤政、公正、廉潔、抗拒貪污等。
朔政的近義詞有:
廉政、清廉、正直、公廉等。
朔政的反義詞有:
貪污、腐敗、懶政、敷衍塞責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