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政的意思、朔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政的解釋

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頒發來年的曆日與政令,諸侯受而行之。《公羊傳·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 漢 何休 注:“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時,使有司先告朔,謹之至也。”參見“ 告朔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朔政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君主在朔日(農曆每月初一)頒布的政令或政策。其核心含義包含天文曆法與王權統治的結合,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義溯源

  1. 朔:

    本義指農曆每月初一,此時月相處于完全黑暗狀态(“朔”字從“屰”從“月”,表月相逆生之意),引申為“初始”。

  2. 政:

    原指治國事務(《說文解字》:“政,正也”),後特指國家法令。

    組合為“朔政”,即“于朔日頒布的政令”,體現時間節點與行政行為的綁定。

二、制度内涵

朔政是周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雙重功能:

三、文化延伸

朔政制度衍生出兩類文化概念:

  1. 天人感應:

    朔日象征陰陽轉換,此時施政契合“順天時而治”的哲學觀(《漢書·五行志》:“朔,日月合朔于辰也,君臣始相見之象”)。

  2. 王權儀式:

    諸侯需于朔日舉行“告朔”典禮,陳列天子所頒曆書并執行政令,形成“尊王-受命”的權力鍊條。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強調:“朔政者,王政之所由始”,揭示其統治秩序起點的本質。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電子版
  3.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朔政”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核心含義與帝王頒布曆法及政令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朔政”指古代帝王每年冬季(季冬)頒發來年的曆法與政令,諸侯需接受并執行。其中:

二、曆史背景與實施流程

  1. 頒布時間:每年季冬(農曆十二月),帝王将次年十二個月的曆法與政令統一頒發給諸侯。
  2. 諸侯執行:諸侯需将“朔政”文書藏于太祖廟,每月初一舉行儀式,由大夫宣讀政令,諸侯面北接受(源自《公羊傳·文公六年》何休注)。
  3. 禮儀意義:這一制度體現了“君權天授”觀念,通過定期儀式強化中央與諸侯的統屬關系。

三、相關文獻記載

四、延伸含義

“朔政”不僅指具體的曆法政令,還象征古代“天命—王權—諸侯”的統治體系,是維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公羊傳》原文及漢代何休注疏,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相關條目(來源:、4、6、7)。

别人正在浏覽...

愛眼菴藹安怗阿僧祇拜衮年柏舟之誓鮑孤鴈犇走財政寡頭鸧麋草介長女乘鄣遲顧創義春場存謝當來擣衣達照割取共牢故俦固氮毫絲黑矟公虹氣圜牆化手胡嘌檢防搢綎積受罐九頭獅子軍司鲙具老腐老腦筋涼吹辘轳刼陸珍毛毛蟲杪忽鳴鑰挐繁奶牛南流景遣詞措意清長賞心拾翠人稅輸述脩矘視桃蹊踏踏實實天馬行空退讓賢路巷詠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