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鼓的意思、散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鼓的解释

设置为仪而不敲击之鼓。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 景祐 中, 冯章靖 公言靁鼓、灵鼓、路鼓并当考击,而散鼓请準 乾德 四年詔废不用。然不言鼓之制非,是甚可怪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用于传统戏曲音乐领域,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基本定义

  1. 散:指松散、自由的节奏形态,区别于规整的板眼结构,常见于戏曲的引子、尾声或情绪转折段落。
  2. 鼓:此处特指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法,代表戏曲伴奏中鼓板的控制作用。

    合称“散鼓”即指节奏自由、无固定板式的鼓点演奏形式,常见于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开放式段落。

二、音乐场景中的实际运用

在戏曲表演中,散鼓具有以下功能:

三、文化象征与艺术特征

散鼓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美学: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ISBN 978-7-5039-3476-1(中国ISBN中心)
  2. 《京剧打击乐浅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第178页

网络扩展解释

“散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散鼓(拼音:sàn gǔ)指古代礼仪中设置为仪仗、但实际不敲击的鼓。这种鼓主要用于陈设或象征性用途,而非实际演奏。

历史背景

根据宋代范镇《东斋记事》卷二记载,散鼓在宋代曾被建议废除。例如,景祐年间冯章靖提出雷鼓、灵鼓、路鼓等需实际敲击,而散鼓因无实际用途,应依乾德四年(966年)的诏令停用。

字词解析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宫廷或祭祀场合,作为仪仗的一部分,体现礼制规范,而非音乐功能。类似现代仪式中的装饰性器物。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奥远拜寄败臼冰容笔上蝇拨楞承绪饬末船脚慈谟道德认识电火刁酒斗色发媿番芋斧画富源歌妓构煽钩云鹳鷒果烈骨髓猴戏回背毁丑和熊奸弊蹇羝计无付之句勒拒之门外开台锣鼓哭笑不得类新星擂砖略微梁头链节连晴马社排他性砰砰声平存樵隐切面秦镜高悬邛僰荣泉双蛾私心杂念嵩岱踏花同盟国讬说徒属望风而走威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