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逼迫。 唐 元稹 《琵琶歌》:“去年禦史留東臺,公私蹙促顔不開。” 唐 白居易 《長樂亭留别》詩:“昔時蹙促為遷客,今日從容自去官。”
(2).局促不安貌。 唐 元結 《時化》:“顔容為風俗所化,無不作姦邪蹙促之色。”
(3).猶萎縮。 梁啟超 《雜答某報》五:“生産方面,雖日蹙促,而分配方面,則甚均勻。”
"蹙促"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常用于形容空間、時間或心理狀态上的局促、緊迫感。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說明:
蹙促(cù cù)
1. 空間上的狹窄緊迫
指物理空間狹小擁擠,令人感到壓抑不適。
例:居室蹙促,難以轉身。
2. 時間上的緊迫急促
形容時間短促或行動倉促,缺乏從容。
例:行程蹙促,未能盡興。
3. 心理狀态的局促不安
表達因外界壓力産生的緊張、焦慮情緒。
例:神色蹙促,坐立難安。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形容空間狹小或時間緊迫;亦指神态不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卷9,頁128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①(空間)狹小;②(時間)短促;③(神情)局促不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226。
王力《古代漢語》
補充說明:"蹙"本義為緊迫(如"蹙眉"),"促"表急促,複合後強化緊迫感,多見于文言及近代白話文。
來源: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頁417。
《後漢書·窦融傳》:"地勢蹙促,兵難周轉。"(形容地理狹窄)
魯迅《彷徨》:"屋内空氣蹙促,令人窒息。"(兼具空間與心理描寫)
詞彙 | 側重方向 | 差異點 |
---|---|---|
局促 | 心理不安+空間小 | 更強調主觀不適感 |
緊迫 | 時間/任務急迫 | 無空間含義 |
逼仄 | 空間狹窄 | 文言色彩更濃 |
(注:因古籍及權威辭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來源僅标注紙質文獻信息以确保嚴謹性。)
“蹙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ù c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逼迫
指因外在壓力或情勢所迫而産生的緊張感。例如唐代元稹《琵琶歌》中“公私蹙促顔不開”,形容公私事務的壓迫導緻愁容不展。
局促不安
形容人因拘束、緊張或環境壓抑而表現出的不安狀态。如元結《時化》提到“作姦邪蹙促之色”,指因風俗影響而顯露的焦慮神态。
萎縮
用于描述事物在壓力下收縮或減少。梁啟超曾以“生産日蹙促”表達經濟領域的萎縮現象。
補充說明:
建議在實際應用中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優先參考古典文獻用例。
安平百分數邦祿貶退嗔道懲懼籌決怱明誕興電閃雷鳴頂針緒麻地王底下二離鹗心鹂舌廢後封行幹崗趕塌骨肉未寒橫拖倒扯恚憤揀精揀肥借親借徵康樂球昆圃來晨老格累碁厲崇零打碎敲留後路劉寄奴履險若夷麻母芝麪闆暮砧皮鞵青袍白馬去污粉讓再讓三饒舌調唇三犯三畝宅扇揚神契詩國石薪石油焦送餞遂即炭坑通奸托活僞言五愛霧噴相誇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