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促的意思、蹙促的詳細解釋
蹙促的解釋
(1).猶逼迫。 唐 元稹 《琵琶歌》:“去年禦史留東臺,公私蹙促顔不開。” 唐 白居易 《長樂亭留别》詩:“昔時蹙促為遷客,今日從容自去官。”
(2).局促不安貌。 唐 元結 《時化》:“顔容為風俗所化,無不作姦邪蹙促之色。”
(3).猶萎縮。 梁啟超 《雜答某報》五:“生産方面,雖日蹙促,而分配方面,則甚均勻。”
詞語分解
- 蹙的解釋 蹙 ù 緊迫:窮蹙。 皺,收縮:蹙眉。蹙額。蹙皺。蹙縮。蹙金(用拈緊的金線刺繡,使刺繡的紋路绉縮起來。亦稱“拈金”)。 局促不安:蹙蹙。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促的解釋 促 ù 近,時間緊迫:促膝。促席(坐近)。急促。短促。倉促。 催,推動:促使。促進。敦促。督促。催促。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蹙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ù c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
逼迫
指因外在壓力或情勢所迫而産生的緊張感。例如唐代元稹《琵琶歌》中“公私蹙促顔不開”,形容公私事務的壓迫導緻愁容不展。
-
局促不安
形容人因拘束、緊張或環境壓抑而表現出的不安狀态。如元結《時化》提到“作姦邪蹙促之色”,指因風俗影響而顯露的焦慮神态。
-
萎縮
用于描述事物在壓力下收縮或減少。梁啟超曾以“生産日蹙促”表達經濟領域的萎縮現象。
補充說明:
-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形容時間緊迫或行動急促,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現代口語化引申有關。
- 古詩詞中多用于前兩種含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
建議在實際應用中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優先參考古典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蹙促》這個詞是指緊張、狹小的意思。其部首是足(⻊)和蔔(蔔),總共有11個筆畫。《蹙促》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繁體字形為「蹙促」。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蹙促」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它表示一個人或物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或環境中,感到緊張和不自在。
以下是《蹙促》的一個例句:他在那個狹小的房間裡感到蹙促不堪。
與《蹙促》相關的詞組有「蹦蹦跳跳」、「迫不及待」等。這些詞組描述了緊張、急切的狀态。
《蹙促》的近義詞包括「局促」、「擁擠」等,它們也表示了狹小、緊張的意思。
相反地,和《蹙促》相反的詞是「寬敞」、「舒適」等,它們表示了寬闊、舒適的狀态。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