鞮寄的意思、鞮寄的詳細解釋
鞮寄的解釋
翻譯。 梁啟超 《變法通議·學校馀論》:“彼同文館等之設,其原奏檔案,所稱不過以交涉日夥,鞮寄需人,思通其語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備總署使館之繙譯,下焉者可充海關洋行之通事。” 蘇曼殊 《<拜倫詩選>自序》:“自餘譯者,澆淳散樸,損益任情,寧足以勝鞮寄之任。”
詞語分解
- 鞮的解釋 鞮 ī 用獸皮制的鞋:“一春當費鞮二緉。” 〔鞮鞻( 古代釋譯官:“光景所照,鞮象必通。”巙 )氏〕中國周代樂官名,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鞮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翻譯或語言溝通相關的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鞮寄”指代翻譯或傳譯,尤其強調跨越語言障礙的溝通職能。該詞由“鞮”(古代指皮革制成的鞋,引申為“通曉異族語言”)和“寄”(寄托、傳遞)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通過語言傳遞信息”。
2.曆史背景與文獻用例
-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提到晚清設立同文館等機構的初衷:“鞮寄需人,思通其語言,毋受矇蔽”,即培養翻譯人才以應對外交需求。
- 蘇曼殊在《拜倫詩選》自序中批評當時翻譯質量參差,認為“甯足以勝鞮寄之任”,暗指譯者難以勝任跨語言傳遞的職責。
3.現代使用情況
“鞮寄”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研究曆史文獻或古典翻譯理論的學術領域。如今更常用“翻譯”“傳譯”等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引文背景,可參考梁啟超《變法通議》及蘇曼殊作品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鞮寄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傳統的鞋子。它的部首是革,并且它的筆畫數為14畫。鞮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為鞮寄,是由鞋字加上革部組成的。可以使用繁體字「鞮寄」來書寫這個詞。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穿着一雙古色古香的鞮寄,在街上走來走去。
鞮寄的近義詞可以是鞋子、鞋履等,反義詞可以是襪子、光腳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