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河。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拖鉤之戲,以綆作篾纜相罥,綿亘數裡,鳴鼓牽之。” 唐 張說 《奉和觀拔河應制詩》:“今歲好拖鉤,橫街敞禦樓。”
“拖鈎”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
指拔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競技活動。根據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拖鈎之戲用繩索相連,綿延數裡,參與者通過鳴鼓牽拉進行比賽。唐代詩人張說在詩中多次提到這一場景,如“今歲好拖鈎,橫街敞禦樓”。
指汽車拖鈎(Towbar),是一種安裝在車輛後部的牽引裝置,用于拖拽房車、自行車架、行李箱等設備,常見于家用車或越野車。現代拖鈎系統通常包含固定支架、球型拖鈎和電源模塊,需注意合法使用(如挂車需獨立車牌)。
兩種含義分别對應曆史文化和現代工業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詳細古籍或汽車配件信息,可查閱相關文獻或專業手冊。
拖鈎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推诿責任、拖延推托。通常用來形容人敷衍搪塞、不肯承擔責任或推卸責任。
拖鈎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1畫。
拖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朝時期的《周易•系辭上》:“王事靡宇,至于拖輿。拖輿之義,指。指者何也?以中為繁,中田為庶,庶人拖括,又何指乎!”在這裡,拖輿即指貝字旁中田為庶的意思,而庶人則指的是拖括時的人。後來,引申為拖延推卸的意思。
拖鉤(tuō gōu)是拖鈎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拖鈎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形狀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拖”字,底下是“鈎”字。當時的字形更為複雜,筆畫數也可能有所變化。
1. 他總喜歡拖拖拉拉,從來不按時完成任務,真是個拖鈎的人。
2. 不要再拖延了,趕緊完成工作,别再用拖鈎的态度。
3. 這個項目已經耽誤了很久,我們不能再拖拖拉拉,必須立即行動,不能再拖鈎。
推诿、敷衍、搪塞、拖延、推卸
推诿、敷衍、搪塞、拖延、推卸
認真、負責、迅速、主動、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