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卻的意思、離卻的詳細解釋
離卻的解釋
猶離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清 吳錫麒 《觀潮》套曲:“漸離卻樟亭赤岸,一路的和沙折柳。” 郭沫若 《星空·廣寒宮》:“嫦娥:可憐它(天上的桂樹)離卻故鄉(地下),孤身獨自。”
詞語分解
- 離的解釋 離 (離) í 相距,隔開:距離。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分開,分别:分離。離别。離開。離散(刵 )。離職。離異。離間(刵 )。支離破碎。 缺少:辦好教育離不開教師。 八卦之一,代表火。 古同“罹”
- 卻的解釋 卻 è 退:卻步(因畏懼或厭惡而後退,如“望而卻卻”)。退卻。 退還,不受:盛情難卻。 表示轉折:我來了,他卻走了。 去掉:失卻。了(僶 )卻。 筆畫數:; 部首: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離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離開”,常見于文學或哲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詞義:指從某處或某種狀态中脫離、離開,帶有一定的情感或抽象色彩。例如:
- 王守仁《傳習錄》中提到“至善是心之本體……未嘗離卻事物”,強調心性與事物不可分割的哲學觀點。
- 郭沫若在《廣寒宮》中用“離卻故鄉”描寫桂樹離開故土後的孤獨感,賦予詞彙文學意境。
二、用法特點
- 語境適配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學,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例如清代吳錫麒《觀潮》中“漸離卻樟亭赤岸”,描述空間上的遠離。
- 情感傾向
常隱含對離開對象的不舍或遺憾,如“離卻故鄉”暗含漂泊的哀愁。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離開、脫離、遠離。
- 反義詞:回歸、停留、依附。
四、注意事項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或哲學内涵。
-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5)提到用其造句或作文,但核心解釋與高權威來源一緻,無需額外補充。
如需進一步分析例句或語境,可參考《傳習錄》《觀潮》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離卻
離卻(lí què)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離開、離去。
拆分部首和筆畫:
離(lí):禾(hé)+阝(fù)+刂(dāo),總計六畫。
卻(què):卩(jié)+去(qù),總計八畫。
來源:
離卻的來源于《詩經·小雅·瞻卬》篇:“酌彼離卻,曾是聘旅。”這是一篇比喻離别之情的古代詩歌。
繁體:
離卻的繁體字為「離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離卻的寫法為「離去/離別」,形狀與現代漢字有所區别。
例句:
1. 離卻了故鄉,他奔向了自己的夢想。
2. 姑娘黯然離卻,淚水濕透了衣襟。
組詞:
離别、離去、别離
近義詞:
離開、分離、離 散
反義詞:
相聚、團圓、合 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