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谷食充饑。 漢 王充 《論衡·道虛》:“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此又虛也。”
“谷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指以谷物充饑,即通過食用五谷來滿足基本的飲食需求。該詞由“谷”(谷物)和“飽”(吃飽)組合而成,強調依靠糧食解決饑餓問題。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道虛》,文中提到:“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此處“穀飽”被用來反駁道家“僅憑呼吸即可生存”的觀點,指出不依賴谷物飽腹的說法虛妄。
字形與注音
擴展理解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吃飽”或比喻“滿足需求”,但這一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引申或誤讀。需注意結合古典語境理解原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哲學或批判性文本中,例如讨論飲食與生命關系時,強調糧食對人類生存的必要性。
“谷飽”核心含義為通過谷物解決溫飽,常見于漢代文獻的辯證論述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衡》原文或權威詞典(如、4)。
《谷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有“飯食充足”的意思。它的含義與“糧食充裕、吃飽”相關。
《谷飽》由谷和飽兩個部分組成。
谷的部首是谷字底部的禾,谷的總筆畫數為7。
飽的部首是食字旁的立刀,飽的總筆畫數為10。
《谷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是古代人們對糧食豐收、飯食充足的一種表達。
在繁體中,谷字的寫法為穀,而飽字的寫法為飽。
在古時候,谷字的寫法有多種變體。例如,甲骨文中的寫法為䒑,金文中的寫法為邑,篆書中的寫法為谷,楷書中則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谷。
而飽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所變化,例如,篆書中的寫法為飽,楷書中則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飽。
1. 今天的晚餐真豐盛,我吃得真谷飽。
2. 這幾年農作物豐收,全村人民都過上了谷飽的日子。
1. 谷物、谷類、水谷、谷子、稻谷、小麥谷等。
2. 飽食、飽漢、飽經、飽帶、飽滿等。
豐裕、充足、飽滿、豐盈等。
匮乏、貧瘠、缺乏、饑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