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朝見結束。 元 傅若金 《壽王左丞》詩:“焚香鳳閣春開宴,鳴玉龍墀午散朝。”《金6*瓶6*梅詞話》第十八回:“ 楊幹辦 隻剛纔去了,老爺還未散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散朝漢語 快速查詢。
散朝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古代帝王結束朝會、百官退離宮廷的行為,具體釋義如下:
指皇帝結束早朝議事,官員們依禮退出宮殿。該詞由“散”(解散)與“朝”(朝會)組合而成,強調君臣議政儀式的終結。例如:
“文武百官三呼萬歲後,待鐘鼓鳴響便散朝歸署。”(《中國古代官制辭典》)
古代朝會多于清晨舉行(稱“早朝”),散朝時間因朝代而異。唐代實行“常參制度”,五品以上官員每日參朝,散朝後需回官署辦公;明代則規定“朔望朝”(初一、十五)為大朝,日常政務通過“禦門聽政”處理,散朝後皇帝可能繼續召見重臣商議要務。
在文學作品中,“散朝”常隱喻權力中心的暫時松弛,或暗含政治風雲的起伏。如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中“散朝霞爛熳”既寫實景,亦暗喻朝局暫息。
權威來源參考:
“散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字面含義(常見解釋) 指古代君臣結束朝會、各自離開的日常行為。如《金瓶梅詞話》中“老爺還未散朝”即描述官員未結束早朝。元代傅若金詩句“鳴玉龍墀午散朝”也印證此用法,描繪退朝時儀仗場景。
成語引申義(特殊語境) 在《史記·平準書》等文獻中,該詞被引申為政治術語,形容朝廷内部權力分散、政令不統一的狀态,如“散朝無法,不可以理事”即批評政務混亂現象。
補充說明: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曆史典籍獲取更精準的語境應用案例。
抱成一團褓衣蔔楞策目赤老春蚓秋蛇黮袍登邁登徒邸寓肚喃恩覆二宮方中反稅鳳食葛面共牢鼓槌耗子尾巴黑壓壓花樣經昏祲簡要不煩機秉擊鼓催花雞毛撢子荊婦金湯禁煙節靈烏靈脩龍旆冒雨孥稚蟠幽品詞憑城借一聘問破說搶險隊千金一刻遷席窮原器數取信于人日月逾邁入侵束取算術平均數俗不可耐田連仟伯托公報私瓦罐不離井上破違俗溫給文錦遐瞰小屈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