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登徒子 的省稱。 唐 李白 《感遇》詩之四:“ 宋玉 事 楚王 ,立身本高潔……一感 登徒 言,恩情遂中絶。” 明 徐渭 《握錐郎》詩:“小臣不比 登徒 輩,似隔銀河路幾千。”粵劇《搜書院》第二場:“問良心,如朗月,不是浪子 登徒 。”參見“ 登徒子 ”。
(2).複姓。 戰國 有 登徒直 。見《戰國策·齊策三》。
“登徒”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作為“登徒子”的省稱
詞源典故
源自戰國時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文中虛構了楚國大夫登徒子向楚王诋毀宋玉“好色”,宋玉則反諷登徒子娶丑妻卻生育五子,以此論證其“好色而不擇美丑”。該典故使“登徒子”成為好色之徒的代稱,後簡化為“登徒”。
文學引用
唐代李白《感遇》詩“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絕”,明代徐渭《握錐郎》“小臣不比登徒輩”等,均以“登徒”暗喻品行不端者。
二、作為複姓
曆史記載
戰國時期有複姓“登徒”的人物,如《戰國策·齊策三》提到的“登徒直”,是現存文獻中較早的姓氏記錄。
現代含義
如今“登徒”作為姓氏已罕見,其文化意義更多保留在“登徒子”的典故中,成為文學批評或日常語境中諷刺好色行為的典型符號。
總結
“登徒”既可指代好色之人(需結合語境),亦為古代複姓。其核心文化内涵源于宋玉的寓言式創作,通過反諷手法塑造了道德批判的經典意象。
《登徒》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登和徒。
登:部首為癶(爪),總筆畫為12劃。
徒:部首為彳(行),總筆畫為6劃。
《登徒》一詞來源于《詩經·邶風·登徒子》這首古代詩歌。詩中描述了當年周朝國都洛陽的一位年輕人背負着行囊前往自己追求夢想的地方,其決心和堅定的信念使他能夠克服困難和艱難,實現自己的理想。
登徒的繁體字為「登徒」。
在古代,登徒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登»字則像個登山的足迹,而 «徒»字表示出手臂和腿。
旅徒、追徒、登高徒、登山徒。
登頂、追求、争取、追逐。
退縮、留守、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