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聘問的意思、聘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聘問的解釋

[visit] 古代諸侯之間遣使互相通問叫聘,小規模的聘叫問,通稱聘問

詳細解釋

(1).國與國或各個方面之間遣使訪問。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先是諸将之外有權者,莫不拘劫妻子以為固;四方之來聘問者,莫不防礙出入以為密。”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二:“元勳宿将,老死久矣,後來将不知兵,兵不習戰,徒以聘問絡繹,恃以無恐。”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五:“ 明國 亦遣使通好,歲以珍币聘問。”

(2).謂男方向女方行聘定婚。古代六禮中有“問名”,故曰聘問。《剪燈新話·翠翠傳》:“但生自蓬蓽,安於貧賤久矣,若責其聘問之儀,婚娶之禮,終恐無從而緻。”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滿洲嫁娶禮儀》:“ 滿洲 世族,罕有指腹定婚者,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聘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古代諸侯國之間的友好訪問與通問修好

    • 本義與核心含義: 指古代諸侯之間或天子與諸侯之間,派遣使者帶着禮物相互訪問、問候,以表達友好、聯絡感情、加強邦交的外交禮儀活動。這是周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朝聘”制度中的“聘”禮。
    • 目的: 聘問的主要目的是維系邦國間的和平友好關系,互通信息,鞏固同盟,或解決争端。它體現了古代“親邦善鄰”的外交理念。
    • 形式: 通常由一國君主派遣卿大夫級别的使者(稱為“聘使”或“行人”)攜帶玉帛(圭、璋等玉器和絲織品)等禮物(稱為“聘禮”或“币”),前往他國進行禮節性的訪問。對方國君會依禮接待并回贈禮物(稱為“報”或“答币”)。
    • 典籍依據: 此義項在《周禮》、《儀禮》、《禮記》等儒家經典及《左傳》等史書中均有詳細記載和體現。例如,《周禮·秋官·大行人》就詳細規定了不同等級諸侯國之間聘問的周期、規格和禮儀。
  2. (引申義)訂婚禮儀中的“問名”環節

    • 在婚姻六禮中的應用: 在中國古代的婚姻禮儀“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中,“聘問”有時特指或關聯到“問名”這一環節。
    • “問名”的含義: 男方家請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以便占卜婚姻的吉兇。這個環節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求婚并了解女方基本信息的關鍵步驟,是締結婚姻契約的重要前奏。
    • 與“聘”的聯繫: 因為整個議婚、訂婚的過程常被稱為“行聘”或“聘定”,所以作為其中一環的“問名”有時也被包含在廣義的“聘問”概念裡,意指議婚過程中的探詢、溝通。

現代用法補充: 雖然“聘問”在現代漢語日常使用中已不常見,但在描述古代曆史、文化、禮儀制度時仍是标準詞彙。有時在非常正式的語境或仿古用法中,也可能泛指聘請、訪問或禮節性的探問,但核心仍帶有鄭重、禮儀的性質。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聘問”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分别涉及外交禮儀和婚姻制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外交層面的含義

  1. 定義
    指古代諸侯國之間派遣使者進行友好訪問或通問。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諸侯使大夫問于諸侯曰聘”,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遣大夫往相存問”。
    • 規模區分:大規模的稱為“聘”,小規模的稱為“問”,合稱“聘問”。
    • 目的:多用于維護邦交、互通信息或協商事務,如提到的“訂盟立約,聘問往來,皆為通商而設”。

二、婚姻制度中的含義

  1. 定義
    指古代婚姻“六禮”中的“問名”環節,即男方通過使者向女方詢問姓名及生辰,用于占卜吉兇。
    • 六禮背景: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其中“聘問”特指“問名”這一步驟。
    • 儀式意義:體現古代婚姻的禮制規範,強調雙方家族間的正式溝通。

三、其他補充

以上内容綜合了《禮記》等古籍記載及權威詞典釋義,确保解釋的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父别處比武閉治采生吃得開戴笠淡冷疊和多重人格二尊趕上貢實弓衣貫址鼾齁和鹄鑒空衡平節變雞瓜驚心慘目謹惜寄庑康泰崆巄虧汙闊辟來孫老馬為駒立體交叉六采卵白鸬鹚杓茅寮沒金铩羽模镕男同志拍桌打凳攀戀骈肩潛絶清漪畎田镕化睿裁三世佛山窩窩殺一利百深文曲折筮日鐵券丹書鐵字筳篅逷逷頹褫土中人溫煦仙姑崄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