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書法拙劣,婉曲無狀。語出《晉書·王羲之傳論》:“﹝ 蕭子雲 ﹞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宋 蘇轼 《龍尾硯歌》:“麤言細語都不擇,春蚓秋蛇隨意畫。”亦作“ 春蛇秋蚓 ”。 明 宋濂 《<史書會要>序》:“近世以來,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連翩。”
“春蚓秋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ūn yǐn qiū shé,主要用于形容書法拙劣或字迹彎曲無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書法或字迹像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爬行留下的痕迹,形容筆畫柔弱、缺乏骨力,婉曲無狀,多含貶義。
源自《晉書·王羲之傳》對蕭子雲書法的評價:
“(蕭子雲)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意為蕭子雲的書法缺乏剛健氣韻,筆畫如蚯蚓和蛇般綿軟彎曲。
該成語常被用于批評書法缺乏力度與神韻,反襯優秀書法應具備“筆鋒驚風雨,墨韻泣鬼神”的蒼勁之美。
“春蚓秋蛇”通過自然意象的類比,生動傳達了對書法拙劣的批評,其出處權威,用法靈活,是中文中頗具畫面感的成語。
《春蚓秋蛇》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表示事物的生長和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春蚓秋蛇》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春”拆分為“日”和“蔔”兩個部首,總計4畫;第二個字“蚓”拆分為“蟲”和“文”兩個部首,總計10畫;第三個字“秋”拆分為“禾”和“火”兩個部首,總計9畫;第四個字“蛇”拆分為“虍”和“蟲”兩個部首,總計14畫。
來源:《春蚓秋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形容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繁體:繁體字是指和簡體字不同的字形和用字習慣,而《春蚓秋蛇》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春螈秋蛇」。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春蚓秋蛇》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春螈秋鹿」。
例句:他的事業經曆了許多起伏,就像《春蚓秋蛇》一樣,不斷變化發展。
組詞:春光明媚、蚓長蛇短、秋高氣爽。
近義詞:蛻變不止、事物變幻、物競天擇。
反義詞:一成不變、靜止不變、停滞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