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不去的意思、三不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不去的解釋

舊謂丈夫不能休棄妻子的三種情況。《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大歸曰來歸” 漢 何休 注:“婦人有七棄、五不娶、三不去。甞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取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不去”是中國古代禮法體系中限制男子休妻權的三項保護性原則,最早見于《大戴禮記》等禮制文獻,後納入《唐律疏議》《宋刑統》等法典。其核心内容包括:

一、“有所取無所歸”

指妻子被休棄後若無法返回娘家生活(如父母雙亡、兄弟離散),則不得休妻。該條款源自《儀禮·喪服》中“婦人有三不去”的記載,體現了對弱勢女性的基本生存保障。

二、“與更三年喪”

若妻子曾為公婆服喪滿三年,證明其履行了孝道義務,則禁止休棄。此條載于《唐律疏議·戶婚律》,強調家庭倫理責任與權利的對等性。

三、“前貧賤後富貴”

禁止丈夫在貧賤時期娶妻,發迹後藉故休妻。漢代典籍《白虎通義·嫁娶》明确指出“不悖德”原則,宋代《名公書判清明集》進一步強化了對此類背信行為的法律制裁。

這項制度作為“七出”休妻條款的補充,通過《春秋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的“三不去”論述,構建了早期婚姻法中的權利義務平衡機制,被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評價為“封建禮法中罕見的人道主義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三不去”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限制丈夫隨意休妻的行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三不去”指三種禁止丈夫休妻的情形,最早見于《大戴禮記》,唐代被正式納入《唐律》。其目的是在“七出”(休妻七種理由)制度下保障妻子權益,防止夫家濫用休妻權。

二、具體内容

  1. 有所娶無所歸
    妻子被休後無娘家可歸。例如娘家離散或父母雙亡,此時休妻會導緻女方流離失所。

  2. 與更三年喪
    妻子曾為公婆守孝三年。這體現妻子履行了重大孝道義務,不可因其他原因被休棄。

  3. 前貧賤後富貴
    丈夫娶妻時貧賤,後因妻子支持或共同奮鬥而富貴。此情形禁止“共苦不同甘”的休妻行為。

三、例外情況

四、曆史演變

漢代《大戴禮記》首次系統提出“三不去”,唐代通過《唐律疏議》将其法律化,宋元明清各代基本沿襲這一制度。該原則體現了古代法律中“禮法結合”的特點,既維護宗法倫理,又兼顧弱勢群體保護。


擴展說明

現代語境中,“三不去”有時被引申為不宜前往的三種場所(如是非之地、聚衆之地等),但這屬于語義演化後的新解,與古代法律術語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阿從鼇署拔木八驺不虞之譽長于雠克頂戴鬥雞眼短惡反戶腹鳍複陶告奉光絢鼓吏寒菊河東三箧換鵝書火花蹇驢寄味橘柑昆墟酪奴禮花靈翼靈宗理遣鹿麑裘馬尿水麻雀戰蒙蒙亮門竅門中棉毛毯穆穆鬧翻膩澤品紅切齒痛心濡墨燒塼石手軍試院獸臣宿懷索索台宦探春繭堂唱讨蕩田連阡陌團礦團臍外屬窩氣協暢亵器席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