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河東三箧的意思、河東三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河東三箧的解釋

語本《漢書·張安世傳》:“上行幸 河東 ,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 安世 識之,具作其事。後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後指亡失的書籍。 清 宋荦 《<唐百家詩選>序一》:“及梓成,果大行於時,寶愛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復得 河東 三篋,以覩其全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河東三箧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博聞強記或學識淵博,尤其強調對典籍文獻的精熟掌握。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出處

該成語典出《漢書·張安世傳》。漢武帝時,學者張安世因記憶力超群,能完整背誦宮中意外焚毀的“河東三箧”(三箱藏書)的内容,助朝廷複原典籍。故“河東”指藏書之地,“三箧”代指大量文獻,合稱喻指失而複得的珍貴知識或深厚的學識積累。


二、詞義演變與用法

  1. 學識淵博

    後引申為形容人讀書廣博、記憶力卓越。如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河東三箧憶遒人”,即借典贊人博學。

  2. 文獻複得

    亦用于描述散佚文獻重新被發現或複原,如梁啟超稱敦煌遺書重現是“河東三箧之厄而再顯”。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近義與關聯詞


五、經典用例

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必具河東三箧之富,而後可以論詩。”

——此處強調需深厚積累方可評鑒詩文。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書·張安世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龔自珍《己亥雜詩》
  3.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6.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7.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8. 沈德潛《說詩晬語》(人民文學出版社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河東三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 dōng sān qiè,其核心含義是亡失的書籍,常用來代指遺失的文獻或典籍。

詳細解釋:

  1. 來源典故
    該成語出自《漢書·張安世傳》。漢武帝巡幸河東(今山西西南部)時,曾丢失三箱書籍(“箧”即箱子),群臣無人知曉内容,唯有張安世能完整複述。後來找回原書,校對後發現毫無遺漏。因此,“河東三箧”被用來形容遺失的書籍。

  2. 用法與延伸

    • 作賓語,多指代遺失的文獻,如清代宋荦曾用此典表達對散佚書籍的珍視:“莫不思複得河東三箧,以睹其全焉”(《唐百家詩選》序)。
    •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誤釋為“財富或知識豐富”,此為錯誤解讀,需以權威曆史文獻記載為準。
  3. 相關辨析
    與“吉光片羽”(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不同,此成語更強調書籍的亡失,而非僅存留部分。

該成語源自漢代史實,專指遺失的典籍,適用于文獻研究、曆史探讨等語境,具有明确的曆史文化指向性。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夜三更采服菜市口踹渾水創巨痛深倒黴蛋鵝管玉府聚府室高棉人割臂盟公赓揚鞏穴管區合兩為一會錢回湍穢雜霍光胡哨薦任官矯枉過中交相輝映吉德結成矜獨徑衢九曲回腸卷坐跼念凱悌棵兒口語連體連形龍井茶綸言攞袖揎拳眉睫美政年紀毆曳批購倩浰敲門磚傾衿清嗽侵敺任事善刀潸淚神不附體勝異睡車思短同符卧内烏江顯官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