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風拔起樹木。古人以為災異之變。語出《書·金縢》:“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漢書·劉向傳》:“ 高宗 、 成王 亦有雊雉、拔木之變,能思其故,故 高宗 有百年之福, 成王 有復風之報。”《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厥災風雨霧,風拔木,亂五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弘治異變》:“ 蘇 、 常 、 鎮 三府,風雨驟作,拔木飄瓦,潮水泛濫。” 清 龔自珍 《禮龍樹齋結鬘都序》:“偈曰:‘沒迴避處,由法身遍,拔木毀舍,是誰知見?’”
"拔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意涵的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本義指自然界的極端氣象現象。《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為"大風拔起樹木"的簡稱,典出《尚書·金縢》"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的記載,描述周成王時期暴風雨導緻樹木被連根拔起的自然災害。這種用法在後世文獻中持續沿用,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漢元帝永光年間"大風拔甘泉畤中木十圍以上",印證了該詞在正史中的使用。
二、引申為對超常力量的文學化表達。清代《日知錄》将"拔山扛鼎"與"拔木"并列為力量象征,這種修辭手法在詩詞創作中尤為常見,如陸遊《感興》詩"拔木雪晴猶力舉",以拔木意象暗喻時局動蕩。
現代漢語使用中,"拔木"作為獨立詞彙已較為罕見,多保留在成語"狂風拔木"或古籍引文中。中央研究院《漢典》将其歸入氣象類古語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則标注為"書面語"。
“拔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拔木”原指大風将樹木連根拔起的現象。古人認為這是災異之兆,常與自然異常或社會動蕩相關聯。例如《尚書·金縢》記載:“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描述了一場伴隨雷電狂風的天災,導緻莊稼倒伏、樹木被拔。
災異象征
在古籍中,“拔木”被用于警示統治者修德或反思政事。如《漢書·劉向傳》提到商周時期因“拔木之變”引發君王自省,最終帶來福報。
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需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達成目标,類似“力挽狂瀾”的語境。但此用法在傳統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拓展義。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詳細災異案例,可參考《漢書》《尚書》等文獻。
阿老頒賜備不住備知比伍缽盂不當道簿訟采蘭黪黪柴水乘號成軸翠釜寸晷脞説麤易當是大餘敦煌石室房差訪覓繁詭芳譽擀面棒功架公家婆姨鶴老徽索精魅旌尚緝熙絶險靈燿謾謾末戚你奪我争牛脔判斷句飄展屏竄破敗五鬼憩睡區野榮親乳罩掃滌眡聽收憐司祿唐虞之治縢書貼題通壁脫文相護銜牌小調小仔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