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克的意思、雠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克的解釋

亦作“讐剋”。仇敵。 唐 無名氏 《續玄怪記·臨海射人》:“我有讐尅,明日當戰,君可見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克"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雠"與"克"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

  1. 核心釋義

    雠克(chóu kè)指仇敵。該詞強調敵對雙方勢不兩立、難以調關系,常帶有強烈的對抗性意味。其中:

    • 雠(chóu):本義為應答、對答(如《說文解字》:"雠,猶應也"),引申為仇敵、怨恨(如《史記·留侯世家》:"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 克(kè):本義為戰勝、攻破(如《說文解字》:"克,肩也"),引申為能夠、制勝,在"雠克"中強化了對抗、制伏仇敵的意味。
  2. 文獻例證與權威依據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尤以史書為著:

    •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锺傳》: "方今二賊未滅,戎車亟駕,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諸君或假節名将,或剖符大邦,或光贊納言,或統牧三輔,皆股肱之臣,社稷之雠克也。"(此處"雠克"指國家需要合力對付的仇敵)
    • 《晉書·列傳第三十》: "今王室多故,金瓯未固,若使奸雄得逞,則社稷将危。卿等皆國之棟梁,社稷之雠克,當戮力同心,以匡王室。"(用法同上,指需要共同對抗的強敵)
  3. 詞義辨析與特點

    • 對抗性強:"雠克"不僅指一般的仇人,更強調敵對雙方存在激烈的沖突或需要被征服、制伏的關系。
    • 古語色彩: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或引用古籍時。
    • 同義/近義詞:仇敵、寇仇、仇雠、仇家。

"雠克"意指仇敵,特指那些需要被對抗、制伏的敵對勢力或個人,蘊含着強烈的沖突與征服意味。其使用多見于古代史書及文獻,是帶有濃厚文言色彩的詞彙。理解該詞需結合"雠"的仇怨義與"克"的制勝義。

網絡擴展解釋

“雠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chóu kè,其核心含義為“仇敵”。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續玄怪記·臨海射人》中記載:“我有讐尅,明日當戰,君可見助。” 這裡的“讐尅”即“雠克”,指代需要對抗的敵人或仇家。

  2. 字形與變體

    • 常見寫法為“雠克”,也作“讎剋”“讐克”等變體。
    • “雠”通“仇”,表仇恨;“克”有戰勝、對抗之意,組合後強調敵對關系。
  3. 使用特點

    • 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
    • 例句中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間的敵對狀态,如戰争、沖突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續玄怪記》等唐代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傍皇拔群拆牌道字拆字詩撐船俦倫初基撮拾堆土敦慕風謗鳳眼草過刀山衡機夾白賤嗜金丹景征進狩空心牆聯袂而至瞭哨料視淩窘麗土流稱六率柳絮才高聾丞淪漣馬爾代夫蔓連廟市片晷破瓦寒窯莆仙戲橋接祈忏棄物仁丹酾浚設論神墟誓劍拾遺記嘶風四景四望攤番填充調説塗巷畏慄為蛇添足違序相親詳奏縣首閑維消化系統